江苏商报报道商报记者 金科 报道李先生在去年国庆节之前,一直是一个职业炒房人,几套攥在他手上的房子占了他总资产的一半以上。去年上半年,房产正面临着宏观调控、以及加息的重重压力,让不少投资者的持币观望,也让李先生坐如针毡。
| |
买卖双方都等钱进股市
去年年底的时候,秦先生已经拿到了银行发放的一笔商业消费类贷款了,一共20万元,给银行出具的贷款用途证明上是买房。“当初贷这笔钱的目的就是当作房款交给李先生的,但是他告诉我房子还要过些时候才能交付,所以我也不急着把钱给他”,秦先生也选择了把这笔钱投入了股市,半个月来已经赚了两万元。坐在记者面前的秦先生,脸上的表情很复杂,入市半个多月后,手中的招商银行已经从15块多,涨到了19块多,“如果把20万元都投进去的话,还能多赚两万”,秦先生这样告诉江苏商报。但赚了钱之后的秦先生心情仍然忐忑不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秦先生一再让记者隐去他的具体姓名,“现在虽然赚钱了,但压力很大。如果银行知道了,会把我的贷款收回,如果让李先生知道我把他的钱先投入了股市,我怕他找我算账。”秦先生一脸的苦笑,“还好赚到了,否则这笔钱要自己出了,这也是我不敢把钱都投进去的重要原因。”在压力面前,赚了钱的秦先生并没有表现得特别幸福。在股市中,其实像秦先生这样把银行贷款投入股市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证券公司营业部里,记者不断听到有股民把贷款投入股市,然后赚钱了的传说。在牛市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股民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希望能赶上巨大的赚钱效应。
贷款炒股很难查出来
与此同时,包括银监会、证监会在内一系列监管机构也频频对股市的巨大风险提出警示。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于2006年的最后一天悄然下发至各金融机构。据称,部分商业银行已根据该份文件开始部署贷款违规挪用的自查工作。“最近我们回绝了很多的客户,他们都是想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去炒股的,这类客户的增多,已经引起了我们足够的警惕”,工商银行南京分行的一位个贷经理对江苏商报表示。根据他的介绍,银行已经加大了贷款用途调查的力度,为的就是防止贷款人套资金炒股,但是贷款人的一些小动作还是让人防不胜防,”真正贷出去之后,就很难控制了。”“比如现在商业消费类贷款最多的用途是装修,但银行不是专门的评估机构,光通过用途调查很难根除贷款炒股的隐患,如果投资者夸大装修的金额,就能套出部分的资金投进股市”;还有类似秦先生这样的客户,申请了商业贷款之后,如果利用这笔钱短期进入股市,则很难查证。部分银行的有关房贷新业务,也让投资者看到了钻空子的希望,一些分析指出:目前很多银行推出了“加按”业务,即根据投资者手头房产的升值情况,为其提高授信额度,投资者可以将多出的这一部分贷款取出,用于消费。“如果投资者将这一部分资金取出投入股市,银行很难查出。”相关人士告诉江苏商报。还有一类存在套现机会的业务是一些银行推出的循环授信,在银行获得个人授信额度并签署有关协议后,客户可通过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自助办理借款和还款手续,通过这些渠道申请的贷款,银行很难审查到资金的真实用途。“实在没办法完全禁止贷款进入股市,一旦客户贷到款之后,银行太难控制了。”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告诉江苏商报,之所以造成目前的乱象,还是在于个人账户系统不完善,“除非是明确打到房产商、汽车经销商的账上,银行才能完全监控,很多消费类贷款的用途根本查不出;同时,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也加大了一些信贷人员放款的随意性。”他指出,银行目前所做的只能是把严查的责任下放到信贷员身上,一旦发现苗头,及时劝说、甚至收回贷款。在接受江苏商报采访时,还有不少家银行面对这一问题选择了沉默。
必须正视贷款炒股风险
牛市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全民炒股的狂热,在银河证券南京管理部,分析师莫枫带记者去一楼的前台,去看股民们排队开户、或者买基金的景象。“股市从来就不是理性的地方”,莫枫表示。“这些天,股市震荡的剧烈,很多新股民买了就套,抛了就涨,”莫枫认为临近3000点的时候,投资者选股越来越困难,与去年相比,散户很难做到太高的收益。莫枫认为,银监会出台的这个文件纯粹是从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的。“新来的散户一定要正视投资的风险,理性思考”,莫枫表示,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必然要付出高昂的学费,“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看盘、分析、总结教训,这是普通投资者很难做到的。“特别是贷款炒股的这部分投资者,心理压力、家庭压力都要比别人大得多。一旦失败,自己不但没有能力补上资金,而且将面临银行的惩罚措施,这种投资心态和赌博没什么区别。”(编辑 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