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刊登《路灯窨井盖将有电子身份证》一文,报道了主城9区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明年底全面建成。同一天,高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记者现场体验了该系统的高效率运作。
384个网格140人巡查
高新区是建设部批准的城管数字化第二批试点城区。
记者在数字城管系统监控中心看到,该系统将这13平方公里划分为384个单元网格,62224个市政设施都被逐一编码,给予了其“电子身份证”。
记者从监控中心大型显示屏上看到,140名监察人员在各自负责的单位网格中,用随身携带的类似手机的信息采集器——“城管通”,采集市政设施故障信息,并发回监督指挥中心。后者在第一时间通知责任单位到现场处理。
路灯最迟8小时修好
高新区对所有市政设施故障处理都作出时间限制。如社区下水道堵塞,责任单位必须在4小时内疏通;主要街道上积存的垃圾渣土,必须在6小时内清除;井盖检修最迟3小时内必须完成;街道路灯最迟8小时内必须修复。
记者在监控中心看到,一旦故障处置信息进入数字城管系统,每条信息前就会有3盏灯,显示处理时限。绿色表示在处理时限内,黄色表示已接近处理时限,红色则警告已超过时限。如果超过规定时间故障还没处理好,红灯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必须加快处理。
此外,高新区在全国试点城市中还首次配备4大硬件,包括视频监控、车辆GPS监控、危险源传感器监控和路灯智能化控制。其中,城管视频监控系统配有200多个电子眼。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可在监控中心通过该系统,对即将或正在发生的违章行为进行警示、制止。记者邓全伦/文毕克勤/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