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天顺”甲板上,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从“南海一号”里抽排淤泥。“德华”号新装的雷达。“南天顺”作业现场。
从广州出发探摸“南海一号”的“南天顺”作业船在沉船区域作业已逾10天。昨日上午阳光明媚,趁着自“南天顺”抵达阳江海域后出现的最好天气,本报记者在全国媒体中率先乘船前往“南海一号”沉船地点,现场报道“南天顺”的清淤探摸工作,近距离感受隐没不现的“南海一号”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 |
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打捞局、省考古研究所有关领导和专家也于当天下午赶到“南海一号”未来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视察博物馆工程进度,并将于今日前往“南天顺”作业现场慰问所有工作人员。
记者龙成通、王鹏、王锋、黄文生、胡亚平、王子恒、王广永摄影报道
探摸进度:
最后清淤和勘测工作春节前完成
昨天下午,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打捞局、省考古研究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赶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视察博物馆工程进度,安排下一步的具体对接工作。据悉,该馆的主体工程将于今年五六月完成,“南海一号”打捞上来后,将平移安置在博物馆的“水晶宫”里。
昨天记者现场了解到,目前,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工地共有300多名工人,他们正加班加点地赶建博物馆工程。目前,博物馆工程重点“水晶宫”正在建设中,主体部分大概在今年五六月份建成,便于“南海一号”古沉船打捞上来后,及时放入馆,与游客见面。
今天上午,相关领导和专家将前往“南天顺”号海上现场作业点,考察海上作业进展情况,并慰问在风浪中奋战了10余日的工作人员。
据悉,“南天顺”将在春节前完成最后一次清淤和勘测工作。而“南海一号”将在今年3月份开始进行打捞。
现场直击:
抽清淤泥不遗漏历史遗迹
昨日的阳江阳光明媚,3~4级的东北风在阳江东平港只掀起微小波澜,“南海一号”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天可算是“南天顺”抵达沉船地点作业天气最好的日子。当日上午,记者就从东平港出发,乘船前往“南海一号”沉船地点,近距离探视“南天顺”的清淤作业。
航船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航程,顺利接近了距离东平港约30海里的“南海一号”沉睡地。在两座若隐若现小岛的不远处,“南天顺”在南天碧海中映入了记者的眼帘:高大的吊架、宽阔的作业平台、发电机组和气压式抽砂机巨大的轰鸣声,使在大海中的“南天顺”显得既孤独又壮观。记者获悉,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就在“南天顺”所在位置下约24米深处。
船内淤泥入海要过筛
在作业现场,甲板上的20多名不同分工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了解情况的船员告诉记者,根据所着制服的不同,可以看出船上人员的分工:着白色制服者是负责“南天顺”作业船驾驶的高层和此次清淤探摸工作的指挥者;红色制服者则为水手,他们在具体执行对“南海一号”的清淤;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则是执行舱内机器的操控,保证器械正常运行。
在“南天顺”的一端,巨大的轰鸣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看到,通过一根粗大的管道,船载气泵正不断抽取着覆盖在“南海一号”上的淤泥,并通过另一端的箱状筛网,将抽取上来的淤泥排入海中,同时将可能随之上来的碎瓷片和碎木留在网箱内,以保证“南海一号”碎裂出来的历史遗迹不被遗漏进入海中。
另外,考古专家也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盯住网箱,以便在发现遗迹后随时采集进行研究。
在“南天顺”的另一端,几台巨大的绞索将“南天顺”牢牢地固定在沉船区域。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南天顺”在“南海一号”沉船区域共精确地抛下了4个锚,将船体的四角固定。一旦“南天顺”需要挪动作业,可通过绞索的缩放来进行移动。
“亚洲第一吊”近日抵粤
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后“南天顺”主要进行的工作仍是清淤,而在过去的10余天内,几名潜水员已经多次下水进行探摸,对沉船各个方位的具体勘测正在有条不紊地完成。
据了解,本报1月23日报道的进入“南天顺”研究的第三批人员中,已有一名国家水下考古队队员、阳江当地的考古专家返回岸上,另外一名省里来的考古专家则继续留在船上进行考古研究。
另外,记者了解到,承载了今后“南海一号”打捞工作的“华天龙”打捞起重船有望在春节前从上海启程,并前往广东海域。据了解,这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号称“亚洲第一吊”的最大打捞起重船目前停靠在上海,而一艘动力强劲的拖船日前也已抵达了上海。从上海启程后,一般不超过7天时间,造价约6亿元的“华天龙”就将被拖至广东海域。如果气候条件允许,按照前期计划,预计今年3月“华天龙”就将前往沉船地点进行打捞工作。
“德华”拖船换上新雷达
在清淤和探摸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记者在作业现场回来途中,又见到了负责拖带“南天顺”的拖船“德华号”。
据了解,1月22日本报记者首次在东平港探访到“德华号”后,当天晚上风浪很大,“德华号”在从作业现场回避风港的途中,所用雷达因为风浪颠簸掉落损坏。当晚,凭着GPS定位系统的指引和30余年的行驶经验,“德华号”的船员们在缺乏雷达导航的情况下顺利驾船回到避风港。
次日,广州有关部门迅速调来一台价值5万元的新雷达给“德华号”重新安装,目前新雷达运行状况良好,“德华号”也在有条不紊地完成为“南天顺”拖送的任务。
新闻链接:
“南海一号”碎木样本疑是松木
目前模拟实验已开始,保存古船海水将尽可能使用附近海域天然资源。
昨日,记者采访了负责“南海一号”“水晶宫”水环境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润林教授,他告诉记者,目前模拟实验已经开始,他们正在陆续对带回来的泥样和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实验重点还是以阳江“水晶宫”附近水质样本为主。
徐教授告诉记者,由于现在水样的处理还没有全面完成,所以从“南海一号”上带回的那块木头样本目前还埋在同时带回来的海泥当中,确保它能够完整保存,由于此次带回的木头样本过小,所以他们还不能确定这块木头到底是处于船身的哪个部分,而且由于木头过小,他们原计划使用的大型模拟水缸估计用不上,目前暂时制作了一个可装载80升海水左右的玻璃水缸进行模拟实验。根据考古人员估计,这块木头可能是松木,但是将来还将通过生物图谱进行辨认。
徐教授表示,目前这一阶段主要在对阳江带回的“水晶宫”附近的海水样本进行去菌除氧的工作,等到沉船水养的样本分析出来后,再根据相关环境模拟水环境。
徐教授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计划,为了更好地保存“南海一号”,将来放置“南海一号”的“水晶宫”内采用的海水将尽可能使用附近海域的天然资源。研究人员在确定了一个保存“南海一号”的理想水环境后,将根据相关参数实施过滤计划,有关部门可能会在“水晶宫”附近修建海水处理加工设施,直接从附近海域抽取海水,然后经过数个环节的处理后,达到最佳的保存水平,然后送入“水晶宫”内,这样既能源源不断地保持“水晶宫”的水源供给,同时也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