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长梁保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7年我省要办好关系民生的十件实事。其中,有两条直接关注全省479.3万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和康复服务。尊重、便利和政府实实在在的承诺带来的涓涓暖流,淌进了数百万残疾人的心里。
记者昨天采访了省残联、参加两会的残疾人省人大代表以及残疾人家庭,解读两件实事的重大意义。
尊重——“重度残疾人全部享受低保”
省残联理事长高晓平:这两件实事的提出真是太精彩了!这是全体残疾人期望的好事,对全国的残疾人保障都有指导意义。
目前全省有重度残疾人数十万,这些人群是全社会最困难的群体。一直以来,对这类残疾人的补助是以家庭为单位。如果家庭纳入不了低保,残疾人本人也不能享受保障。但实际情况是,这数十万人丧失了劳动力,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家庭很多虽达不到低保要求,却属于低保以外的边缘困难群体。过去,重度残疾人的抚养过分依赖家庭,靠“老养残”解决问题。如今,他们的父母忧心忡忡,尤其是农村家庭,不知道老了以后,残疾孩子怎么办。
省政府2007年工作报告在全国率先提出:“重度残疾人全部享受低保。”这是残疾人保障最重大的措施。闻此喜讯,残联上下为全省的重度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激动和兴奋!
省人大代表、苏州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俞奕:将重度残疾人单独列出来给予保障,意义重大!这个议案我曾经在2005年提过,如今成为现实。虽然只有短短十来个字,但还没有哪个省敢说这句话。这是经济实力的体现。
重度残疾人由于丧失劳动力,随之会感到丧失了尊严和自信。如今,他们将独立于他们的家庭,全额享受低保金,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收入。这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是政府对残疾人的尊重,对残疾人生存权的尊重,感谢政府的这一英明决策!
南京重度残疾人家长易清:我和老伴今年都已经60多岁了,儿子是智力残疾人,27岁。这27年耗费了我们所有的精力和财力,是名副其实的“老养残家庭”。前两天省政府出台的十大实事见报后,我们这些重度残疾人家长纷纷打电话互相告知。今后,我的儿子每月会有300元的保障金,即使将来我们不在了,也能安心。
便利——“全省新建改建50个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俞奕:残疾人要想摆脱贫困,首先要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康复,就是最关键的手段。所谓康复,就是让能坐的,学会站;能站的,学会走!这是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2007年,全省一半的县(市)要拥有自己的康复中心,地方上的残疾人不用千里迢迢到省城、到大城市寻求帮助,可以就近享受康复服务了。这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来说,是重大的便民举措。
高晓平:香港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拥有2000个残疾人康复中心。我省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潜力。
今年开始,除了新建和改建50家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外,还要鼓励民间组织兴办庇护站;鼓励社区和家庭加入康复计划,并尝试和医院、学校、社区合作,开办不同类型的康复中心。我们每年还要向全省20万残疾人家庭发放《康复手册》,对家长进行培训。根据部署,我省计划在2012年率先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责任——“对贫困家庭和社会福利院6岁以下残儿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
高晓平:全省当前有6万多0-6岁的残疾儿童,他们将来到底是社会的“包袱”还是社会的“财富”?0-6岁的康复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此次,省政府义无反顾地提出,对贫困家庭和社会福利院6岁以下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就是要抢救这部分儿童的命运和人生。
从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省的小儿麻痹症和聋儿数量在大大减少,这就是早期干预的可喜成果。今年开始,我们要对全省数万脑瘫患儿和孤独症患儿进行抢救性康复训练,提高他们的行动能力和智力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残疾程度。
俞奕:这一承诺,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如果错过矫治残疾的黄金时段,不只是残疾人、也是社会的遗憾。所以,政府许下这个承诺,是一件造福后代、功德无量的大实事。
本报记者 宋金萍 唐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