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要吃海参,还要吃品牌海参!”如今,消费市场已进入了品牌时代,冬令进补海参也不例外。面对标准缺失、鱼龙混杂的海参产品市场,有消费者总结经验:要想买得放心,还得到正规的商场、挑选诚信度高的海参品牌。
| |
海参产业挺大
企业品牌不少
却缺乏烟台海参名牌
据统计,烟台地区的海参养殖面积已达20万亩,仅蓬莱便有养殖户600多个;年产量1.6万多吨,占全省海参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市政协委员、蓬莱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榭令分析:“海参养殖业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与海参加工业的迅速壮大。如果海参产业想在未来继续保持可观的行业利润率,就必须从企业运作的源头抓起,并在海参产业链的末端———销售市场上培育一批品牌。”
在北马路“海产品一条街”,众多海参商家打出“岛字牌”,诸如芝罘岛、长岛、养马岛等,选择岛屿作为海参品牌,透露出人们为突出海参品质、追求天然无污染的品牌诉求。在市区振华、胶东精品海参等商场,则既有“芝罘岛”、“新海”等大品牌攻城略地,也有诸如“龙须岛”、“沙鸥滩”等中小品牌相与争锋。作为港城海参企业中的佼佼者,胶东“中平”牌海参负责人认为:“海参产业涌现出一批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品牌,才能引领整个行业向健康方向发展。”知情人士透露,个别海参企业原料来自个体户、生产设备简陋、质量要求低,在产品中掺杂冒牌本地参、在海参加工环节做手脚现象极为普遍。这必然影响海参销售市场的信誉度,令消费者失去信心。
业内人士认为,我市海参产业挺大、企业品牌也不少,但这掩盖不了“烟台海参”市场品牌开拓方面的后天不足。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海参从业人员,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烟台海参产业还没有涌现出一个类似大连“海晏堂”、威海“好当家”这样,能够叫响全国的海参产品。
市海洋与渔业、质监、工商、财办等部门人士也在反思:如何才能在市场上培育出烟台自己的海参名牌产品?对于“芝罘岛”、“中平”、“新海”等有实力的企业,政府是不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与政策支持?
海参产品挺多
获得广泛认可
国内外市场蕴藏巨大商机
看看商场里的海参柜台便可发现,市场上传统干海参“一手遮天”的局面已经改变,新产品日益增多,人们的采购清单也告别单一化。初加工产品,衍生出速冻即食、即食罐头、冻干等海参产品,高科技生物技术也在海参产业中彰显其影响力,海参肽、海参浆等产品强势抢占市场份额,这些深加工的海参产品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众多海参产品同时在市场并存,说明它们都有一定的消费者群。记者调查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在市区几大商场的营业员均称“销售额增速不少”,一批海参企业看准了这个市场,也有了做大做强品牌的想法,如“海参堂”超市仅装修费便花掉数十万元、“龙须岛”则在莱山购买土地新建生产车间。
研究证明,海参体内含有有机活性因子和矿物质,如刺参黏多糖、牛黄酸、维生素B1、钙、磷等50多种营养成分,非常适宜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产于黄渤海一代的“烟台海参”,其药用价值早在数百年前就得到了国人认可,至本世纪以来在市场上强势扩张,当代人中已形成了一群“食参族”。专家介绍,海参是北方地区传统的海产品,从事海参养殖和销售的企业较多,“冬令补刺参”也一直是北方人的习惯,而今这种消费趋势已开始向南方传导。国外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