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月29日电(记者梅永存 苏杰)1月29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这是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决策,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从而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化为全省人民共同意志的又一重大举措。
| |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全方位推进阶段
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在会议上说,去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纳入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是对国家决策的积极呼应。
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建平说,种种发展态势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又一新“引擎”;《纲要》的出台,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全方位推进阶段。
《纲要》阐明,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地区,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的目标是,通过10年到15年的努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海峡西岸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发展壮大,速度、质量、效益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到2010年,福建省生产总值超一万亿元,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发端于2004年初,是福建省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寻求福建省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举措。三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后劲正得到广泛的认可,“海西”效应日益显现。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说:“近年来,福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李建平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物流、信息流、资金聚集的中心。近年来,福建先后建成了通往广东、浙江、江西的高速公路,彻底打开了福建的“山门”,把福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紧密联结起来。“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建设温州-福州、厦门-深圳、江西向塘-福建莆田等快速铁路,从而更加紧密地联结长三角、珠三角,更好地沟通中西部内陆地区。
福建的深水岸线资源富甲全国,可建2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80个。今后五年福建将投入297亿元建156个深水泊位,所形成的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群,将服务于福建以及江西等内陆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三通”的需要。
同时,国内外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内主要银行均在海峡西岸设有分支机构;有4个国家和地区的7家银行在福建省开设了7家代表处;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12家银行在福建省设立了16家营业性机构;有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有83家台、港、澳资企业投资入股福建省2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新高地
李建平说,“海西”发展战略在海峡东岸的台湾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新高地。许多台商看好投资福建的商机,投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一轮热潮正在涌现。目前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已实现直接通航,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日趋热络;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等正发挥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福建各地的海交会、台交会、花博会、食博会、林博会、旅博会等涉台交流合作重要载体,异彩纷呈。2006年,福建省实际利用台资超过14亿美元。
李建平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又一新“引擎”,还在于内部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主体福建省2006年生产总值达7501亿元,增长13.4%,财政总收入达1011.86亿元,增长28.4%,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俨然成形。浙江南部的温州市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市为应对“海西”战略,已成立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办公室,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潮。广东的东部和江西的东南部在“海西效应”的带动下,经济也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台湾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指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联动发展,与香港经贸的紧密合作,特别是与台湾的产业对接、经济融合,将使海峡西岸经济区进一步成为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