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位于省城宿州路与长江路交叉口的糖业烟酒商场轰然倒下,同时拆迁工人的大锤也砸向了合肥饭店。本报昨日报道了这一消息后,勾起了很多合肥市民的回忆,他们纷纷致电本报诉说很多有关合肥饭店的美丽往事。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合肥人口增多,城市渐渐发展起来。”合肥著名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朱文仙告诉记者,在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等地来到合肥支援建设的有6、7万人。上世纪50年代后期,合肥陆续建起合肥饭店、长江饭店、淮上酒家等几家国营饭店。朱文仙说,“合肥饭店所在的位置当时叫做四牌楼,而现在的四牌楼其实那时叫范巷口。上世纪50年代时,合肥饭店一带已经形成合肥最为繁华的商业圈。”女儿结婚曾在那摆过酒席
“老合肥”牛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合肥饭店当年的布局:饭店一楼卖包子、面条等小吃,那里的桂花赤豆糊和小笼包鼎鼎有名;二楼、三楼是餐厅,“虽然没有包厢,但是布局很精细,桌椅干净”;饭店4楼是办公室。
牛耘先生告诉记者,“老合肥”们都对合肥饭店有很深的感情,这里的地方菜肴很地道,曾有几位很有名的大厨。牛耘先生说,饭店的菜,是按照严格的比例搭配原料的,“多少肉配多少青菜都有讲究”。此外,这里服务特别热情周到。客人往饭店一坐,“跑堂的”就会给客人递上热毛巾。客人开始点菜,每点一个菜,“跑堂的”就会吆喝一声。饭店因此显得格外热闹。当年的合肥饭店,还出过好多“服务标兵”。牛耘先生告诉记者,但是寻常老百姓不会轻易下馆子,能到合肥饭店吃顿饭的都是很有身份的。
因此,合肥饭店也是当年人们结婚宴请的首选之地。1982年,牛耘先生的大女儿结婚就是在这里摆的酒席。在那当服务员曾令人羡慕
昨天,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侯露女士在得知合肥饭店拆除的消息后,十分感慨。她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她正好初中毕业,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到合肥饭店去工作了。她和一帮即将下乡的同学都十分羡慕。侯女士还记得,那位女同学上班后被安排卖包子。她和一帮同学一起起哄,还去当服务员的女同学那儿排队买过包子。“我们看她穿着工作服的样子,心里都痒痒的,那个羡慕啊!”美好回忆令人难忘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安徽分院高级工程师蒋健告诉记者,合肥饭店的拆除抹不掉人们对那段岁月的美好回忆。蒋健对记者说,他是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合肥工作的,那时合肥饭店周边一带是合肥市最繁华的地方。当时合肥饭店周边餐饮业已经有所发展,新饭店逐渐多了起来。可合肥饭店仍然是旧面孔,显得有点落伍了。蒋健说,那时候,他曾去合肥饭店吃过一顿饭,印象最深的是,饭店一楼卖起了快餐,二楼就是大厅,几张桌子供人们就餐,整体环境已经显得有点简陋了。
本组稿件由戴健 黄欣
本报记者 安雨 陈哲 李欢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