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万昌 李秋菊 本报记者 王哲
四年时光荏苒,殚精竭虑;1400多个日子,脚步匆匆。
第一次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举行听证会,第一次大规模对“一府两院”官员进行评议,第一次登报“做广告”邀请市民参与执法监督……
细数4年间众多市人大历史上的“第一次”,人们深切感受到的是哈尔滨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代表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立法、监督、审议决定重大事项的职责,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不辱使命,为哈尔滨的民主法制建设谱写了新篇章。
开门立法 凸显民意
2004年6月9日,市十二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在修订《城市排水条例》时,在全省首次以立法听证会的形式,公开听取了社会公众对该法的意见和建议。13名排水管网用户代表以及20名本市市民,围绕关于执法主体问题、接入城市公共排水管网的出户管及其附属设施的管护责任划分问题、缴纳污水处理费、排放超标污水补偿费和排水量的计算核定问题展开辩论,为该法的修订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立法这部“重头戏”,要请百姓当“主角”,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这一宗旨。《城市客运交通管理条例(草案)》全文在《哈尔滨日报》上刊登征求市民意见,58位老人看到报纸后,联名建议“老年人乘车免票”,最终这一建议被写进修订的《条例》中;市民提出的25条立法项目纳入立法规划视线;98位市民网上提出的131条立法建议和意见很多被采纳;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开通立法热线电话,开设立法网络专栏,设立立法联系点,向社会免费发放法规草案文本,哈尔滨市较好地实现了公民有序参与地方立法。
立法,要对人民负责、对城市负责。人民的愿望、需要,就是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修订《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时,将露天加工点、空车配货场点列为在居民居住区内禁止开办的项目;在《燃气管理条例》中,取消了已收取多年的燃气基础费,使立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每出台一部法规,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都召开调研论证会,请来有关专家、大专院校教师、法学研究员逐条逐款论证,以保证充分发挥地方性法规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保护作用。其中在制定和修订《城市客运交通管理条例》、《市建筑市场管理规定》过程中,适应了哈尔滨市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
4年中,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24部。依据《行政许可法》清理地方性法规58部,其中废止了4部,修订26部。
依法监督 为民解忧
百姓热点,就是监督重点。
让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得到缓解,让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落实到户,改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一次次指向百姓关注的热点。
围绕民生,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努力改进执法检查的方式方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使法律监督实效性明显增强。
实地检查、视察、网上问卷调查、公布热线电话、深入了解百姓意愿和呼声,提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些有效手段,加强监督。从2003年开始,由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的执法检查组,先后对《森林法》、《刑事诉讼法》、《土地承包法》、《行政许可法》执行情况进行了重点执法检查,特别是对《刑事诉讼法》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前后历时6个月,抽查案件1400余件,发现存在的八个方面28个主要问题。执法检查组就检查中发现的10起问题较大的案件,启动了司法机关内部监督程序,并责成有关部门限期报告办理结果,有效发挥了人大监督的职能作用。4年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共对59部法律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市,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审议评议 服务大局
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殚精竭虑。
为贯彻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常委会组织代表对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改造进展情况进行调查、实地考察,在听取了市政府关于老工业基地高速发展情况的汇报后,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的决议》,有力地促进了中央关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的贯彻实施,推进了全市国企改革目标的顺利完成。
2005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常委会会议及时听取市政府有关情况的汇报,对防控水污染、尽快恢复供水、建设新的水源地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市政府加快磨盘山供水工程建设,加大施工组织力度,去年底已开始向市区供水,同时将西泉眼水库供水建设列入哈尔滨市“十一五”规划。
围绕工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低保工作、创建“平安哈尔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汇报51项,作出决议、决定27项。
行使人民赋予的监督权力,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认真专注。
4年来,42名“一府两院”负责工作人员、两个垂直管理部门以及“两院”两名法职人员接受了市人大的评议。评议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整改力度之大创下历届人大常委会之“最”。
评议中,常委会通过向社会各界发放征求意见表、向500户居民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扩大了评议工作的社会参与面和民主公开的程序。此举增强了干部的公仆意识、法律意识和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从而加大了整改工作的力度。2004年市民政局实行殡葬体制改革,推出多项便民利民措施,让利于民,服务群众。
机关建设 激发活力
打铁还须自身硬。
新的形势下,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做好人大工作,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是摆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机关要有好的精神状态、工作质量、机关风气和工作作风;要把机关建设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校、创造精品的工厂、温暖和睦的大家庭———以“四好”、“三建”为主要内容,以开展“答一题、献一计、创一品”活动为载体的机关自身建设,保证了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科学履职、民主履职、依法履职。
在全市建立24个立法工作联系点,扩大立法民主;改进执法检查方式,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跟踪督促解决;完善评议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评议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严抓整改,强化措施,增强实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的改进和创新,使人大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今天的收获,将承载明日的辉煌。
哈尔滨民主政治的前行步伐坚定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