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瓮安方圆70公里—80公里,平均厚度7米——8米的地层里,科学家发现了距今6亿年前的数以亿吨计的动物胚胎化石。但是它们的父母亲——地球上最早的动物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一直是科学家们费尽思量的难题。
| |
昨日,一直笼罩在科学家头顶上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科学家找到了最新的化石证据,并据此认为,地球上最早的动物其实是个直径只有0.5毫米左右的小“球”,随波逐流地生活在6亿年前温暖的浅海中,科学家将其暂命名为“装饰大球”。最新出版的2007年第二期国际著名刊物《Geology》(地质)杂志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登了这个重大发现。
发现6亿年前动物胚胎
去年10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贵州翁安方圆七八十公里范围,发现了数亿吨世界上独一无二、距今6亿年之久的多细胞动物胚胎,其中有七八米的地层里,富集量都在40%以上,这些胚胎“年龄”相差上千万年,这是有史以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随后,我国研究人员与澳大利亚、瑞士、美国、英国、瑞典5个国家的12位科学家联合,用最新的X射线断层扫描摄影技术,为这些存在了6亿年的化石胚胎做了一个“细致”到纳米级的全方位“CT”扫描,将这些6亿年前的动物胚胎化石的内部结构重新“描画”了出来。专家们推断,这些胚胎细胞中分散的球状体结构可能代表了一些有膜包裹的细胞质泡、脂质或卵黄粒。
但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最大的困扰,其实还是这些胚胎的父母究竟是谁?
胚胎藏着地球最早动物
最近,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透露,他们在瓮安找到了这些胚胎连续发育到后期的化石证据,甚至可以看做是成体的标本。
袁训来透露,最初发现的“胚胎”化石只是两个、四个、八个、十六个乃至上千个细胞的集合体,细胞没有分化,每个细胞都完全相同。而在对这数以亿吨计的化石“胚胎”进行研究时,无意中发现了令他们惊讶的事情:在这些过去认为是“胚胎”的化石中,就藏着它们的父母亲——地球上最早的动物。
借助小孔与外界交流
袁训来说,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在某些胚胎中发现了这些现象:众多细胞发育成了一个螺旋状生物体,而有一个长得像“瘤状”的外壳,在这些外壳上“钻出”一连串的顺时针规则旋转的小孔,它的动物形态和目前已知的动物无法比对:它的形状像个球。
专家们认为,就是这些螺旋排列的小孔,对完成动物该有的新陈代谢,取食、运动、排泄的全过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动物还可以借助小孔里的水体流动跟外面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例如,如今我们熟知的海绵体动物也是地球上较出现的动物类型之一,它们从五亿四千万年前到现在就是以过滤水流进行被动取食和排泄的。
繁殖方式依旧是谜
但是,从这些化石身上,专家们依旧有一个问题无法解答:那就是如何繁殖?
如果具有螺旋状排列小孔的瘤状球体是最早的动物,但是它也只是如针尖大小,直径仅0.5毫米小球,而它的“蛋”——胚胎,直径大小也有0.5毫米左右,它究竟是怎样“下”出跟自己身体大小相差不大的“蛋”呢?
袁训来说,动物和动物胚胎在6亿年前的瓮安地区客观地存在着,也不用怀疑它们有生“蛋”和被生的“母子”关系。解决它们的繁殖问题,得靠化石证据的新发现。
不过,专家们也认为,对地球上出现的最老期动物的研究,在没有合适的参照物的情况下,寻求科学谜团背后的答案,想象力可能更为重要。据金陵晚报今日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