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天主教堂。 关华国 摄
迷人的白鹅潭夜色。 饶芳东 摄
本专版撰文:钟 葵
日前,“荔湾新八景”评选结果出炉,前三名为“古祠留芳”、“鹅潭新韵”和“花地仙缘”。去年9月21日的《和谐人居》版对陈家祠的建筑布局和装饰特点作过介绍,今天结合“鹅潭新韵”谈谈沙面和白鹅潭的地理特征。
“鹅潭新韵”景观主要由白鹅潭和沙面的白天鹅宾馆等建筑组成。在上世纪60年代,白鹅潭的美景入选“羊城八景”,称为“鹅潭夜月”,形容“一轮明月当空照”时白鹅潭的夜景。
“鹅潭新韵”则是自然景色与人造景观的结合,每当夜幕低垂,天上的月色、白天鹅宾馆的灯饰交相辉映,白鹅潭流光溢彩,夜色旖旎,让人流连忘返。
珠江在古代被称为“珠海”
白鹅潭是珠江流入广州最宽阔的水面。珠江在古代是很宽阔的,所以在古代人们称其为“珠海”,在明代的“羊城八景”中,就有“珠海晴澜”一景。后来称“珠江”是因为江中有许多礁岛,“浮水之丘”形圆如珠,故称为“珠江”。《广州历史地理》记载:白鹅潭上承西北两江之水,潮汐畅通,淤积不烈,故直到清末,测得水深仍达7米以上,深处且达10米。白鹅潭的得名是因白鹅潭常有大白鹅出现。屈大均《广东新语》称:“(白鹅潭)水大而深,每大风雨,有白鹅浮出,则舟楫坏。相传黄萧养作乱,船经此潭,白鹅为之先导。”
沙面位于白鹅潭的东北面,在古代是江心洲,原称中流沙,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广州对外通商要津。清代时沙面北岸和东岸已和大陆沙基相连。因沙面与岸之间水浅,成为水上居民区,十三行兴盛期间成为妓馆区。袁树《红豆村人诗稿》称:“(沙面)周回十余里,为花船聚集之所,游人驾小舟,婉转于花船丛杂中,谓之打水围。”
清咸丰九年(1859年),沙面沦为英法租界。英法侵略者凿涌筑基使沙面与城区分隔,又架东西二桥与对岸相通。沙面内有三横五直八条街道,建筑物均为欧洲式古典建筑。在建租界时英、法保留了沙面原有的树木,所以至今沙面古树成荫,环境幽静。1946年10月,广州市政府颁布“收回沙面租界为本市辖区”的命令,沙面从此回归中国。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商人霍英东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投资5000万美元在沙面兴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白天鹅宾馆,在当时成为全省以至全国瞩目的焦点。自正式开业以后,白天鹅宾馆的经营长盛不衰。截至2002年12月31日,白天鹅宾馆共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有人问:广州地方这么多,为什么霍英东偏偏选址沙面建白天鹅宾馆?有没有从堪舆学方面考虑?
珠江水环抱白天鹅宾馆
笔者认为,堪舆学一直以来在香港都很盛行,港商参考堪舆学进行选址投资是常事。所以如果霍英东当年找堪舆师为白天鹅宾馆选址也就不足为奇。
从堪舆学角度看,白天鹅宾馆所处的位置在白鹅潭的凸岸,也就是椭圆形的沙面人工岛的凸出处。珠江水从西面流过来,到这里分两支,一支向东,一支向南,三水汇聚,形成向东北环抱白天鹅宾馆的格局。堪舆书称:“龙分两片阴阳取,水对三岔细认踪。”三岔水所在之处,就是“生气”聚集之地,对经商最有利。而且古人认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珠江并非一般的小河流,而是大江大河,选址珠江环抱之处建白天鹅宾馆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堪舆学还讲究“外水”和“内水”的平衡,所以霍英东请著名建筑师莫伯治在白天鹅宾馆内庭设计了著名的“故乡水”。“故乡水”瀑布高达10米,分级奔腾倾泻而下,水石轰鸣,雾珠簇溅,显得生机勃勃,并通过玻璃帷幕使室内室外的水景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