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电
廖运刚一家自去年9月起陷入了经济困境。他不满4岁的儿子突然被诊断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生说如果治疗顺利大约需要五六十万元。廖运刚出生在四川农村,现在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博士生。
民间人士渐成慈善主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廖运刚联系到了澳门慈善家林东。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自幼失去双亲,靠乞讨为生。艰苦的生活经历让他立志要向更多的人传递爱心。十多年来他为教育、文化等领域捐款超过3000万元。得知廖运刚的窘况,老人慷慨捐助帮廖运刚解燃眉之急。
事实上,像林东这样由民间自发的慈善义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靠蹬三轮车攒35万元全部捐助给贫困学生的天津老人白芳礼,为社会捐赠20亿元成为中国最慷慨慈善家的深圳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资助西部学生总额达100多万元的网站“格桑花”……民间慈善力量在展示出国人的善良与责任感。民政部统计,我国去年共募集到慈善捐款约100亿元,其中通过政府渠道募集的有35亿元,其余为各类慈善组织或个人募集。
本月初,政府宣布的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的50个候选名单中,几个匿名慈善团体或个人榜上有名,成为入围我国慈善事业最高政府奖的慈善表率。
善行提升公众社会责任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指出,政府社会救助金一般来自财政收入,以困难群体的经济收入为救助标准,属于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而慈善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属于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他认为,慈善事业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各项政策的遗漏,还具备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
按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的说法,我国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仅靠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如此庞大的群体,单靠政府的力量很难照顾周全。”
“把社会对个人的关爱做细、做具体还要靠民间慈善力量。”王振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