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粮食总产突破24万吨,家庭农场实现净利润1.86亿元,实现人均纯收入9200元。农场的农户说,“现在种粮感到有奔头了。”这种“奔头”缘于近年来农场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调整结构“旱改水”
近年来,稻米市场行情一路看涨。农场党委审时度势,大面积开展“旱改水”,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
为调动职工开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农场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在农户购置钢骨架大棚、插秧机、收获机等方面给予低息或免息贷款和一定金额的补贴,已减免和补贴6000余万元。
近年来,农场水田面积每年以2万—3万亩速度递增。到2006年底,全农场水稻面积达到3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今年,农场将继续把具备条件的3万亩旱田改成水田,使水稻面积扩大到40万亩。
科普培训“田秀才”
第四管理区种植户李金平种植水稻102亩。农场组织水稻种植户培训班,李金平早早报了名。
学到本领后,李金平从水稻育苗开始,严格按照水稻充壮苗、叶龄诊断、防病等技术要求操作,按时完成水稻各阶段生产工作。小试身手后,他种植的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006年平均单产达到550公斤,由于收获早、出售早、价格高,平均每公斤水稻卖到1.62元,102亩地纯收入3.98万元。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八五七农场以新技术推广为重点,通过集中办培训班、下队巡回授课、电视传授、发放技术资料和利用科技园区的科普培训课堂功能,为农户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
去年1月,农场举办了一期水稻户培训班,专门请来北方水稻专家授课。150人的教室一下子就挤满230多人。培训让种植户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技术、学会了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农户捧上“金饭碗”
第八管理区水稻种植户杨贵良,已种了6年水稻,靠种植360亩水稻,攒下50多万元。他说:“在农场种地,技术指导员手把手帮你,碰上困难协会帮着解决,只要自己肯吃苦,一年少说也挣五六万元。如今,政府也让咱庄稼人捧上了金饭碗。”
农业生产各项标准中,农时标准是首要标准,八五七农场把各作物农时标准都量化到农业生产目标管理中,保证各生产环节一环扣一环,以早动争主动。
农场每年还要制定农业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各管理区主任、书记、副主任、技术员目标考核。做到“拉下脸儿、瞪大眼儿、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
到去年底,农场已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农机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机结构,祖辈延续下来的人工插秧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