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鸿达员工托儿所开班了.
感动企业:泉州鸿达工艺有限公司
感动理由:企业设置医疗互助,为在外游玩意外受伤员工的医疗费用买单,创办员工托儿所,为全体员工买团体保险等。
感动者说:“六年前我进厂学彩绘,从最初顽皮的孩子到现在成为班组长,鸿达教我学做人的道理,给了我希望和学习的平台,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员工杨军。
企业主说:鸿达的理念是:先让员工成长,才能让企业成长;员工成长一小步,企业成长一大步。
———董事长林克珊早报记者陈丽萍/文鸿达/供图员工外出受重伤鸿达两次捐款四万元
去年2月26日,陶瓷彩绘车间员工付国琴与几名工友外出游玩,一位工友骑自行车载她,不知怎么回事,她在一个下坡路段时摔了下来。
“当时,付国琴脑部受了重伤,随行的员工立即拨打了120求救电话,之后不到20分钟,陶瓷厂的部分管理人员火速赶到了医院。”
人力资源部经理刘龙湖接到电话,管理人员请他赶快筹5000元到医院。“我急忙跑到公司找林董,他听说此事后,赶紧凑齐5000元给我。这是一笔救命钱,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非常成功。医生说,再晚半个时辰,付国琴就有生命危险了。”刘龙湖说。
后来,公司的厂刊上登了一则简讯,介绍了付国琴康复和为她捐助的情况:第一次脑手术共捐助31942元,林董个人捐助5000元,公司捐助5000元,公司工会捐助2000元,公司医疗互助基金补助3000元,公司员工捐款10942元……做完第一次手术后,于3月30日回江西老家休养,6月底来泉州做第二次手术,第二次共捐助9000元……两三个月后,付国琴将重新回到陶瓷厂上班。
“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每个员工都知道付国琴出了意外事故,她昏迷了20多天,大家都牵挂着她的康复情况。”来自四川的员工郑会说,公司在付国琴出事的第二天发起了献爱心活动,不到两个小时就募捐了1万多元。
进厂8年的吴述光说,公司视员工生命为己命,真的是“想员工所急、解员工所难”,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员工充满爱心的做法令我们感动,所以员工的爱心也很强,都觉得应该帮帮付国琴。
李某某10元、王某5元……各部门将员工名单和捐款数目汇总,并和几篇为付国琴写的文章一起登在厂刊中《爱在鸿达》这个专栏里。不少员工读了之后,都忍不住掉泪了。
“林董出差,心里仍惦记着这事,给我们发短信。付国琴此次意外虽然不属工伤,但她是鸿达的一分子。可以说,是鸿达人的爱心让她的生命得以延续。”刘龙湖说。
如今,付国琴已经回厂工作三个月了。她说,在家休养时就想着早点回厂里工作,她和所有见证此事的员工不会忘记,是鸿达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周末发问候短信在美国也不例外
鸿达员工都知道,董事长林克珊爱读书。
食堂一角设有图书柜,办公室沙发旁也放着小书架。不少书或杂志上,董事长读后觉得精彩的地方都打上了标志,员工再读时也会细细品味。
“每位员工生日,公司都会送上一个蛋糕。管理人员还会收到我送的书。我一般根据他所在的职位和个人特点来选书,比如成本科人员,我可能会选择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类书籍,再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给他。”林克珊说。
在鸿达,管理人员三个月要读一本书,并在学习分享会上进行交流。林克珊说,今后鸿达要建一个图书馆,因为书本给他的帮助非常大,他希望管理层能从读书上获得提高,并将这种观念一级一级往下灌输。
鸿达的厂刊中每页都有一句精彩语录,而办公区域和厂房挂了不少写有勉励话语的装饰画,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幅,颇能引起人的共鸣。
“最初,每周的精彩语录都是我平时读书时记下的,我得牵挂着这周要推荐哪句话。当我提出高层管理人员每周要上传两句语录的要求后,他们一开始觉得很痛苦,秘书得催着他们上交,有人甚至买了格言书,每周抄两句应付。慢慢的,他们开始将平时读书看报时觉得不错的句子摘抄下来,再进行交流,这事我已经不用操心了。”
林克珊说,他每周六都会给业务员发短信进行周末问候,刚开始业务员很少回短信,但现在也有不少人会回短信了。业务员慢慢明白了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性。
不久前,林克珊到亚特兰大出差,尽管在美国发回一条短信是国内价格的20倍,他还是算准了时差,晚上三四点钟爬起来,给员工发周末问候短信,“出差不能当做不发短信的借口,否则员工工作中也能找各种借口。经营者怎么做,员工都看着呢”。
“我们称这是周末心邮,我希望业务员也能坚持每周这样问候自己手头的客户。细节决定成败,业务员如果没能做好服务细节,他们就只是普通的翻译人员、跟单员。身教甚至于言传,我这样做的效果可能比重复和他们讲好多了。”感动故事潘丙楠:再回到鸿达
我是江西人,今年19岁,进鸿达两年了,说是两年,其实我曾经离厂一段时间。
2005年进公司时,公司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整洁、美观”。但因为种种原因,我在2006年春节之后离开了鸿达。
我在好几家工厂打过工,但一直想着在鸿达时的那种充实感,那种家的感觉。终于,我于2006年9月20日再回到公司。
刚回来的那几天,我总感觉抬不起头,感觉自己是曾经背叛鸿达的一员,怕别人笑话我。很快,我发现自己想多了,那些曾经在一起上班的同事们对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
恰好那期的鸿达厂刊《追日人》里刊登了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善待离职员工”,我心里的阴影一扫而空。那是人力资源部发表的文章,有些话是那么的深刻。
“我们不可以阻止员工离开鸿达,因为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但鸿达应努力做到:让每一个离开鸿达的员工说鸿达好。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实施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得到尊重,受到信任。”
文章还提到,要让员工觉得鸿达是一个家:员工长大了,愿意出去闯荡的话是需要鼓励和支持的,万一在外面受了什么挫折,还可以回家。因为是再次进鸿达,我的体会更是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