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折票价、空调车月票有效,一系列实惠的公交改革方案吸引了很多人出行选择公交,从IC卡的发放量可以看出,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偏偏有人不认这个实惠,一个住在通州的同事以及他的众多邻居们都在看车买车,放弃优惠到6毛钱的848路空调车。
同事的境况让我想起小公共。多年前,小公共在北京兴盛一时,繁忙点的公交线都有小公共。那时的小白领没少坐小公共,两三元钱虽然比公交贵点,但比打车便宜多了,而且保证有座。但是后来小公共因为车况差、管理混乱并存在交通治安隐患而被灭掉。从此在打车与公交之间,也就是在近千元与几十元的月交通消费额度之间,留给人们的是巨大的空白,如果黑车不算的话。
我想,假如有人进行课题研究,小公共缺失与黑车猖獗、私家车猛增一定存在某种联系。当然,这属于事后诸葛亮,当时已经把小公共当成社会公害,谁会意识到多年之后的影响呢?
一个政策的作用力确实让人匪夷所思。《魔鬼经济学》中提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有人甚至预测九十年代的纽约街头将血流成河。未承曾想到的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犯罪率一路下滑,专家们后来终于探究到,真正的原因是,二十年前通过的合法堕胎的法律,使许多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没有出生。
社会越多元,因果关系就越复杂,好心好意让利于民未必人民都高兴。因为人民的需求不一样了。我国的财富分配格局逐步从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尤其在北京等大城市,趋势更为明显,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壮大。这个阶层选择公交,价格只是一方面,环境、可达性也许更重要。但目前公交改革主要在实惠让利上下工夫,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低收入人群作用明显,却没有针对不同需求形成阶梯消费,甚至由于价格降低带来乘车环境恶化,反而促使一些人放弃公交选择私家车。
北京私车队伍日益庞大,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可幸的是政府并没有出台硬性政策限制市民购车,也没有借鉴上海经验大赚牌照费,而是通过改善公交吸引人们乘坐,可以说既实在又温和,战略上值得肯定。希望战术上考虑得更周全些,公交车未必都是一种模式、统一票价,有人追求廉价,有人追求舒适,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需要更细腻的管理、更细分的服务。就像去不起私立医院,到公立医院挂个专家号、住个单间也挺好。改革的结果,不仅让骑车的人改乘公交,还让没车的人放弃买车,开车的人羡慕公交,公交改革就真的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