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助产士见证的内地孕妇“港生”潮
从2月1日,香港正式限制怀孕7个月以上内地孕妇入境。这意味着自2001年以来的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潮走到了转折点。
五年中,香港助产士Ada感受着她所在的产科病房里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前简单的医患二元关系演变成了内地产妇、香港产妇、医护人员复杂的三角关系,以前的病房和谐也因语言、习俗、文化、礼仪差异而变得紧张。“真希望回到从前”,Ada说。
南都周刊记者 炫风 香港、广州报道
Ada总是说自己很累。
5年前,Ada的一些朋友参与了支持庄丰源的示威游行。当时香港政府要遣返这个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在香港引起了大争论,当时Ada认为这只是政府的事。不过,当香港最高法院给予庄丰源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以后,Ada的职业之路,便逐渐与近年大批赴港分娩的内地产妇联系到一起。
香港的产婴数从2003年开始突然飙升,在03/04年度,公立医院出生婴儿总数是34397人,其中8687人非香港居民所生,比例是25%,到05/06年度,这比例上升到33%。在Ada看来,在06/07年度,她照顾的两个产妇中就有一个是内地人。
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说粤语的Ada并不反感内地产妇说普通话,“有人以为我们歧视内地产妇,这不是事实。进了病房,一切都以病情危急轻重为准绳,这是我们尊重又努力实践的准则,”Ada说,“人们总是对语言敏感。说普通话的人,很容易以为说粤语的人在歧视他们。”
但Ada不打算学普通话,因为怕引起本地人的误会。这两个月,香港孕妇们到街上游行,论坛上指责医生维护内地“大肚婆”、骂内地产妇的言论铺天盖地。Ada也在指望政府能做些什么:“或者一道禁令,把内地产妇拦在罗湖或皇岗的海关外,我就不会这么劳碌、受气。”
Ada每个月都要供楼,也会跟朋友到湾仔或铜锣湾逛街,那里有五光十色的名车与奢侈品,有“自由行”带来的出手豪爽的内地客。作为香港人,Ada的纳税意识很强,问责政府的意识也很强,在离开病房回家的路上,她与本地产妇一样忧心忡忡,当香港的医疗资源,如同闹市的奢侈品被内地人看上的时候,她会不会像那些日夕相处的本地产妇一样,为争夺床位和产房怒火冲天?
抢手的助产士
香港政府正在想办法。最新的消息是,TMLW医院在一个星期前已经贴出了公告:从2月1日开始,“非符合资格人士”必须先与医院预约才能到香港分娩。
“这是为了保证本地产妇能得到产科服务,”Ada说,医院里给内地孕妇的预约名额已经有了内部定量,这确保了其他名额能留给本地孕妇。另一边厢,罗湖的入境处,医务人员和海关雇员一起上班,他们的任务,是把那些没有预约的内地产妇挡在香港的门外。
香港医管局统计,公立医院本年度应付约4.5万宗出生个案,比去年又增加了一成;而Ada现在最希望休假,作为全香港600多名公立医院助产士之一,她平均每天要应付六七个生产个案,以至很长时间都没有休息过。
疾步回家的Ada像吃快餐一样吃着家里的晚饭,向记者回忆产科的变化:“比我年长的同事,曾经因去职、退休等离开了医院,但从来没有新同事进过医院。”——香港本地的低出生率持续多年,公立医院们的妇产科规模不断缩小,助产士是只出不入,曾经名躁一时的香港产科名牌赞育医院,也被玛丽医院产科部合并。
因为产科的收缩,Ada曾经怀疑自己攻读助产士的决定。在香港,三年苦读成就一个注册护士,另加一年的培训才成就一个助产士(所有的产科护士都必须是助产士),如今这职位却成了香饽饽:助产士们的平均月收入是港币三万左右,为了把助产士们留在产科,医管局向Ada们提出增加涨薪点,最多一年可以加薪26%,还重新发放超时工作津贴。
但更大的诱惑来自私营医院。Ada的多位同事近两年被超出30%的高薪吸引而去,那里还有年底双薪与分红。私营医院没有公立医院的“负担”——向纳税人们提供廉价的分娩服务(约100元/天),所以在过去低出生率的时期,它们不会成为大部分本地人的选择。圣保禄是其中一家知名的私营医院,以盈利为目标,它的网站以美妙的广告来招徕产妇:“圣保禄医院产科服务能为产妇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以迎接新生命的诞生。产科病房特意全新设计及装修,悦目柔和的色彩和完善的设备,加上护理人员的亲切笑容及专业照料,定能令入住者感到宾至如归。”
作为公立医院,TMLW医院的产科病房也挂着彩色的帘布,但走廊上架着略显粗糙的帆布床,让助产士们与产妇进出时小心翼翼。医管局为了应对出生高潮,去年要求每个公立医院的产科都要增加20个床位,以便随时应急。不过,床位增加了,医护人员数并没有增加,本已停止数年的助产士培训匆忙间重新开始,但不可能立竿见影,“培训一个助产士至少要一年,比生个孩子还要久。”
内地产妇的赴港潮使私营医院产科的业务大增,去年底,当本地孕妇们惊呼内地产妇“攻陷”香港产科时,作为天主教医院的圣保禄声明“基于平等理由,不会拒绝任何人”。但去年圣保禄又被指责其医生配合内地中介为来港产妇提供方便,大发产子热潮之横财。
“现在私营医院的处境也‘艰难’了。”Ada坦言,内地产妇过去“主攻”公立医院,但随着公立医院持续升价,已经有不少人转到收费从一万到五万不等的私营医院去,令后者的床位同样变得紧张。“时而会有私营医院医生把内地孕妇介绍到我们这里。所谓风水轮流转,”Ada笑笑说,“很多产妇一从急症室冲上来,我便有似曾相识之感。”
[1][2][3][下一页] |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