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向云南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呈交的联名提案中,7名委员指出:“现在的科技评奖有超过95%的情况是大领导领衔,小领导加塞儿,真正干活儿的人在中间,后面是一大堆搭车沾光的人……这已经是科技界公开的秘密了。”
每年,无论是高校还是研究部门,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被领导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领衔”、“挂名”和“参与”,而真正为这些研究付出心血的一线科研人员却只能成为“第二作者”或幕后英雄。
之后,领导们还堂而皇之地拿着这些研究成果去参加科研评奖,获取各种各样的名誉和职称。
可是,像这种性质远比抄袭和剽窃严重的“恶习”,不但能长期在学术界盛行,反而让研究者们敢怒不敢言。显然,这是多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所存在的“学术行政化体制”所逼出来的无奈。
所谓“学术行政化体制”是指学术管理沿袭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由行政领导统摄一切资源。依附于这样的体制,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法则”:领导不挂名,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成果就出不来。于是研究者们往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忍气吞声地“出卖”自己的心血,去换取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要么就超脱体制之外,远离优势资源,付出高于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单打独斗”。
高校也好,研究部门也好,领导手中掌握的资源都是公共资源。既是公共资源,就必须依据公平、合理、科学的程序来分配给任何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可是,现在却有不少人利用自己掌握和分配公共资源的权力来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更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明显的贪污腐败行为,一直以来都被执法部门所忽略。
笔者以为,像这种领导挂名科研评奖的行为,不应再只从道德上来谴责,而要从法律上给它定罪,以贪污腐败来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