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曾说:“如果承认绘画有供人玩赏的一面,齐白石的画才叫‘好玩’。”2月8日,齐白石的60多幅人物画作品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这是齐白石的人物画作品首次走出北京画院在外地展出。作品还包括了一些珍贵的图本画稿,透露了大师创作作品背后的秘密。
秘藏作品首次到深
记者前往采访之时得知,北京画院院长亲自护送这批作品到深圳,然后又连日赶回了北京。这也使得齐白石作品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得以亮相。
本次展览共展出齐白石人物画作品40幅,画稿20件,均属北京画院秘藏。
关山月美术馆艺术总监陈湘波向记者介绍了这批作品的来龙去脉。据了解,齐白石生前曾任北京画院的名誉院长,在他去世后的1958年1月,国家曾在北京举办了“齐白石遗作展”。遗作展结束后,国家曾决定建立“齐白石纪念馆”。于是,其家属就将此次展览的作品,以及其他的书画、画稿、诗稿、信札等相关文献资料一起捐献给了国家。由于各种原因,“齐白石纪念馆”的工程后来未成,而已捐献的作品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就悉数移交给北京画院保存。
北京画院为了妥善保存名誉院长齐白石的作品,采用了封存的办法,这些作品历经“文革”而安然无恙。现在每幅作品均保存有原“齐白石纪念馆”于1959年所加的签条。在封存40年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画院应国内美术界研究齐白石的需要,决定公开这批秘藏,并在1999年出版了四卷本《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大型画册。这次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来自于秘藏作品。
人物画之名早于花鸟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
他13岁就做了木匠学徒,14岁又改学雕花木工。直到1888年起他开始学画,从此画作不断。正因为如此经历,齐白石的绘画别开生面,集大俗大雅于一身,继承与融汇了元明以来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与民间艺术的精华,在现代艺苑里独树一帜。
画界有种说法:齐白石的人物画之名,其实是更早于其花鸟和山水画。他在自传中说,他的第一张人物画是八岁时在门上摹拓的雷公像;第一次画的现实人物,是读村馆时用写字纸画的“星斗塘常见的一位钓鱼老头”。齐白石16岁开始从小说插图中勾摹历史人物,20岁摹习《芥子园画谱》,26岁开始学习民间肖像画。有人说,齐白石是吸收民间画而成功的。
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认为,吸收民间画并不是齐白石的主要方面。他的画是从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这一路来的。本次展览的作品有齐白石早年、艺术盛期和“衰年变法”时期的作品。最早的《戏婴图》为他47岁时所作。这些人物画以神话佛道、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和现实市井人物题材为主。
童心不泯画存清气
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副主任陈俊宇指出,齐白石所画的人物受古代文人画启发,但却有很多的改变,他的人物画有种民间“草根”内涵,如铁拐李、钟馗、仙佛人物画这类的题材原本不属于文人画家的题材,但齐白石却赋予了新的画法和思想情趣。
古人画钟馗都是抓鬼的形象,而齐白石笔下却是小鬼为钟馗搔背,名为《搔背图》,造型幽默,画面题字称“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当在皮毛外,焉知我痛痒”,幽默讽刺了凡事抓不到点的情形。
齐白石尤爱画铁拐李,而他的铁拐李总有种愁苦,是在讽喻自己的处境。更让人感到亲切的是,白石老人画的仙佛都看似平民,即是以现实中人的模型去创作。
陈传席认为,齐白石越老越天真,越有童心,天真和童心足以去除浊气。诗人艾青曾有段回忆:有一次艾青带一群外国人去看齐白石作画。事后,齐白石不高兴,责怨艾青,并叫他不要再带外国人来看他的画,因为这些外国人看他作画,不叫好。艾青说:“他们讲你的画好,但你听不懂。”齐白石疑惑地说:“那为什么不竖大拇指?”
正因为老人率直的个性、纯真的童心,也使他能够创造出情趣盎然的艺术画作。人物画中有部分是他的自画像,如《挖耳图》、《上学图》、《读书图》乃至于袒胸白须高持手杖的老人《老当益壮图》等,都是他生活感受的反映。
为画细节用心颇苦
人们知晓齐白石一挥而就的潇洒,却少人知道背后的艰苦历练。他因人物画中局部的一根线都会来回推敲和勾画,并在画稿上做了各种各样的批注。
其创作过程的谨慎认真从此次展出的20幅人物图稿(粉本)中即可知。1926年春(丙寅)的《搔背图》画稿上反复改动批点的记录,写着“手指长”“身宜缩短两寸余”“淡墨好”等。齐白石创作的《铁拐李》很受市场欢迎,他的创作却是从创新出发,每画一个铁拐李,表情和神态都不一样。在一幅《铁拐李》图稿上写着:“此画用心颇苦,第三稿,铁拐李。”在他60岁所作的《大涤子作画图》题有:“余门人释雪厂画大涤子作画图呈于余,余喜之,遂存其稿,略为更改,他日裱褙成幅可矣。”可见白石老人为学之虚心。另一幅肖像画图稿上则题着:“丙寅正月,游厂肆有此脸。”齐白石就是这样细心地记录下生活所见。
这些已被北京画院收藏的200余幅图稿,此前一直留存在白石老人身边。这些图稿包括他学画时勾摹他人的摹本,旅行时的速写,创作的草图,以及未完成的作品等,是难得一见的枕中之秘。陈俊宇介绍说,白石老人很重视这些图稿,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有些图稿上只画了局部,特意留白,这都是他为了日后完善创作而准备的。因此,这批图稿也成了研究白石老人以及同时代画家绘画过程的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