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古尔邦节期间,牙生·塔吉只在他原先所在的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过了两天,然后就回到了敬老院。“过年想回老家,过完年就想回来了。”说这话时,牙生坐在靠近暖气片的小凳子上,样子十分惬意。
2006年下半年,作为全县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疏勒县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的3所敬老院相继落成。
吾守尔局长谈到,疏勒县社会救助体系以往同样存在“政出多门”,救助资金“撒胡椒面”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民政、残联、工会、妇联等多个部门都在从事社会救济,但由于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救助效果不太好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人同时享受了好几种救助,有的人什么也没得到。”吾守尔局长说。
2006年初,疏勒县委主要领导经过对原有14个乡镇敬老院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提出按三大流域集中创办3所上档次、上规模的敬老院,并作为当年县委、政府承诺的8件大事之一。
在此基础上,2006年7月,疏勒县着手建立民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的城乡救助新体系。县里专门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中心,建立了“中心管理,一口向下”的漏斗式管理模式。就是说,每年地方财政只列支救助中心专项资金,政府及社会各界捐助款物也由救助中心统一接收,救助对象无论因灾、因病、因学(上不起学)、因残、因事故需要救助都通过救助中心一个口子申请。
“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救助效率,避免了救助工作中的重复或者遗漏。”吾守尔局长谈到,从2006年12月下旬到今年1月中旬,县城乡社会救助中心集中了民政、残联、工会等部门的70多万元救助资金,通过摸底调查、召开村民大会,确定了各乡镇享受冬季生活补助的名单,总共发放了800多吨煤炭、3000多袋面粉,还有清油、现金等,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因救助不公跑来告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