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汽车时代”已经来临。数字显示,去年一年厦门的汽车数量激增近4万辆,增幅与2005年相比增三成,其中七成为私家车,且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来自交警部门的消息说,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在40万辆以上,其中汽车超过18万辆,其中又有六成以上汽车集中在岛内。
在此背景下,我市一方面积极实施大中型交通工程建设,交通改善计划也大力度铺开,其中显现的一个趋势为:交通需求管理正在浮出水面,以路面免费停车位的取消为代表,汽车使用成本也在随之上扬;以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为代表,公交优先计划也在加紧实施。管理部门希望,各种需求引导手段能使得汽车得到更加规范和合理的使用。
随着城市车辆的不断增加,道路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
数字
去年新车增4万逾七成私人购买
新年伊始,一个消息便抓住了市民的眼球:厦门市新购汽车数快速增长,全市去年新购买汽车数量近四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私人购车是主体。
来自厦门国税的消息称,2006年,共组织对39474辆汽车征收了车辆购置税,累计征收车辆购置税48061万元。与2005年相比,汽车数量同比增长9247辆,增幅为30.59%;税款同比增收12383万元,增幅为34.70%。
私人购车一族仍在壮大,去年新购车中超七成由私人购买,达29329辆,其中轿车占有22610辆,另有客车6296辆、越野车423辆。
管理部门分析说,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市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购车族也在不断壮大,预计厦门汽车保有量将呈进一步高速增长的态势。
说法
限制私车上牌会导致“管理难”
面对如此迅猛增加的汽车数量和日益突出的交通压力,有市民不禁担心:厦门是否也要和上海一样,限制车辆上牌?
对此,我市交通改善计划展开时,市交通改善工作办公室就此就做出了明确答复:厦门不会采取行政手段来限制私家车上牌,即使限制也是限制一些污染较严重的汽车。
而在上海,目前为车辆挂牌的费用是置车费用的一大块内容。2000年,上海开始实行私车牌照拍卖制度。每张车牌从最初的8800元,迅速攀升至每张4万元,价格一路走高。2001年起,不少上海车主开始纷纷“红杏出墙”,西进、南下或者过江,在邻近的江苏、浙江两省“插队落户”。
愈演愈烈的异地上牌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2003年年底,上海周边城市昆山、嘉兴相继传出“关门”的消息。2004年初,上海和苏浙两地车管部门协商后,苏州、余杭、嘉善、昆山等地纷纷禁止为上海车辆上牌。
于是,上海车主只能回到拍牌一条路上,“沪”字车牌价格再度飙升,2004年4月,达到了惊人的历史最高均价4.5492万元/张。
鉴于上海的车辆挂牌“故事”,厦门也有着同样的担心:如果限制车辆上牌的话,同样的一幕是否也将在厦门上演,而且,厦门与漳州、泉州等城市相邻,若限制车辆上牌,必然有大量新购车辆选择到附近城市甚至省外地区挂牌,先不说“限牌”是否能够控制汽车数量增加,车辆管理难度肯定会随之增加。
行动
今年我市交通建设将投入120亿元
应对“汽车时代”的到来,我市一系列大中型交通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中。
1.出入岛交通:随着集美大桥、翔安隧道和杏林大桥的建设,届时我市的出入岛“大动脉”将达到32个(包括集美大桥的两个BRT车道)。
2.主骨架路网:2月1日,仙岳路西段高架改造工程的核心跨线桥之一的湖东路口高架桥顺利通车,与此同时,福厦路口高架桥也实现通车,莲岳路口高架桥则将于2月底实现通车。日前召开的全市交通口岸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我市全年交通建设投资预计达到120亿元,路网结构更加完善。环岛干道这一岛内东西向城市快速路将在今年开工建设文曾路-演武大桥段,同时,海沧大桥西引道互通立交等项目也将开工建设。一系列重点道路工程也将在今年完工,缓解交通拥堵。如疏港路高架桥二期、国际旅游码头专用通道、华荣路高架桥、环岛干道(墩上-仙岳路段和环湖里大道-县黄路段)、成功大道二期、同集路改造工程将在今年内实现通车。
3.交通改善计划:湖滨南路-莲前路、厦禾路-嘉禾路、金尚路三条主干线的交通综合改善工作将力争在春节前初见成效;春节后还将启动湖滨北路-吕岭路-环岛路、鹭江道-湖滨西路-疏港路(东渡路-长岸路-兴湖路)-石鼓山立交、火车站-湖滨东路-仙岳隧道-南山路-华荣路(接疏港路)、市府大道(白鹭洲路-公园东路-同安路-镇海路)和同集路等5条主干线的交通综合改善工作;交通信号智能化改造也正在进展中,春节前,我市“智能化路口”的覆盖率将达到30%左右。
新闻透视
公交优先对改善交通的意义
与新车数量激增相对的,是日益突出的交通压力——厦门目前仅有两条出入岛“大动脉”共计12个车道,都已经“超负荷”运作。目前厦门大桥的日平均车流量已超8万辆,大幅超过25000辆的设计通行能力;在更加“年轻”的海沧大桥,其目前的日均车流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接近7万辆,比5万辆的设计通行能力也高出了不少。
担忧:修路的速度能否跟上车辆增加的速度?
应对“汽车时代”,大中型交通工程的建设是重要破解途径之一,但在常年关注交通问题的专家和市民中,也不断有人表现出担心:修路的速度是否能跟上车辆增加的速度,以有限的城市空间,是否能应对车辆的井喷式增长?比如,集美大桥、翔安隧道和杏林大桥三个出入岛大动脉建成后,势必将“吸引”来更多的车流,岛内空间是否能将之完全消纳?可资借鉴的例子是,伦敦曾就此做过模型实验,结果发现,即使把伦敦中心区的建筑物全部架高,中心区全部变成道路,也解决不了伦敦的交通拥堵问题。
思考:路权的分配应按照出行人数而不是出行车辆
在此背景下,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公交优先”等交通需求管理手段被频频提起,渐成引领破解交通“困境”的风向标。
就此,建设部在去年年底召开了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5年以内,全国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率必须达到出行总量的30%。路权的分配应按照出行人数而不是出行车辆进行分配。
应该说,厦门的公交优先已有很好的基础。记者从市交通委等有关方面获悉,目前厦门市的公交出行分担比率约25%,远远高出国内大多数城市。公交优先是厦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此外,BRT项目也将在今年内上马,首期项目将力争在今年内完成,并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形成BRT网络。
实证:取消停车“免费午餐”能合理减少中心城区车辆密度
仔细观察目前我市正在实施的交通改善计划,其中多项内容都与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有关,比如取消停车“免费午餐”、推行公交优先以及公交区域换乘制等。
近日,全市城区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已在集中取消湖滨南路-莲前路全路段的路面免费停车位,对于已经取得审批的路面免费停车位,到审批期限后将不再予以再次审批。春节过后,厦禾路-嘉禾路、金尚路两条主干道的路面免费停车位也将集中取消;而在此之前,中山路商圈和禾祥西路一带已经以“片区推进式”将路面免费停车位全部取消。
随着停车“免费午餐”在全市范围内的逐步取消,其“杠杆作用”也正在不断体现。市交通改善工作办公室说,通过“中心区高于非中心区、地上高于地下”的停车分级收费,目的就要引导车辆规范停放,合理减少中心城区的车辆密度,保证整体性的交通畅通。
他山之石
深圳拟收“交通拥堵费”
作为一种交通需求管理手段,厦门在去年投洽会期间实施了车辆分单双号通行,几天时间里,车辆通行顺畅度大增,平时常见的拥堵场面“骤然”消失了。
虽然这个做法“幅度”有些大,但也并非没有城市采用。建设部在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就曾举例说,在南美洲的波哥大,其中心区就采用了车辆尾数号码单双号限制,当然,公交和出租车是例外。
作为一个可行度更高的做法,目前不少地方正在讨论的是“交通拥堵费”——在伦敦,中心城区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七点实行交通管制,此时段社会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需要支付5英镑的“交通拥堵费”。目前在国内,据《广州日报》报道,为了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深圳今年将考虑收取交通拥堵费,目前正在研讨之中;在南京,有关部门就交通问题召开研讨会也提出,要实施停车分级收费,按时段地段划定收费标准,还有人提出了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治理思路。
撰文/本报记者 何书彬
摄影/陈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