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世纪初在修建中东路的同时,铁路总工厂(三十六棚工厂)也建起来了。由于这个厂有三千多名俄国职工,他们不仅带来外来文化和科学技术,也使体育活动较早地传入哈尔滨。并于一九○五年在道里的药铺街(现中医街)和商市街(现红专街)的西端,修建起第一个体育场。
体育场场地平坦土质松软,周长218米,适利于长短跑赛;其两侧有弧形跑道、圈外有坡形弯路,用水泥筑成的跑道又平又光,也完全适用自行车的比赛。另外还建有排球场、篮球场和拳击场等设施。在场地周围建有木制看台,能容观众千人。而看台中间有检阅台,其后还有网球场数个,另外,看台旁设有餐馆,专供人们就餐用。
这个体育场从建场后,有不少人到此锻炼与开展活动。差不多每个星期六,这里都举行周末运动会,运动项目有田径赛、自行车赛;时而还有拳击、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比赛。如:1907年举办的自行车比赛,人们看到运动员们在弧形道上,骑自行车的技术熟练、动作敏捷、忽前忽后,变化多样,其惊险动人、引人入胜,使得观众流恋忘返。这也使得俄人纪实影片摄影先驱科勃采夫,把这次自行车比赛盛况第一次拍摄下来。该片每当放映时都很受欢迎。
每当入冬以后,天寒地冻之时,体育场内田径场上都被放水浇成冰场。用雪堆成雪线,分为跑道和花样场地,滑冰时为早晚两场。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来运动的人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花样滑冰女士比男士多,速滑的男士多于女士。而最引人关注的是男女双人滑,一对一对地转来转去,给冰场上增添了异彩,吸引了很多围观者。每到新年举行滑冰晚会,都以化妆表演为主,有的人身着古装,戴着假脸,表演动作多样,很受观众欢迎。
1928年初,东省特别区长官公署决定:体育场归回中国人管理,并命名为道里第一体育场,免去了原来的白俄场长。新任了中国场长和中国业务指导员等人,并加强了管理工作。使许多中国民众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因而涌现出不少闻名全国的优秀运动员。如撑杆跳高的运动员符保声,百米跑的吴景跃,中距跑的王铭绅、王绍业,长跑的刘古学,掷铁饼、铅球的关宏达、李学章,投标枪的郭景胜等。曾经有人问关宏达的成绩“多少秒”时?他幽默地说:“我跑百米的成绩是‘十秒零一分钟!’”逗得在场的人捧腹大笑。这是喜剧演员关宏达,在哈尔滨时的一段佳话!
更使人难忘的是女选手孙桂云、刘静贞、王渊、吴梅仙、肖淑玲等,在1930年于杭州举行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创造了优异成绩,被誉为“五虎将”。其中,吴梅仙以四米远的成绩,创造跳远最远纪录;孙桂云当时以十三秒八的成绩,创造了百米最快纪录,故大会以她名字命名了杭州西子湖上的一座桥为“桂云桥”。以上运动员的比赛成就,对当时的哈尔滨人民是极大的鼓舞,推动了社会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哈尔滨从日寇铁蹄下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道里第一体育场改名为“红星体育场”。各界群众在毛主席:“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号召下,在红星体育场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全民健身活动和国家发展人民体育事业的需要,政府集中扩大了八区体育场规模、拆除了红星体育场的陈旧设施。如今这里已变成人民群众练身休闲的乐园,这对提高城市形象的和谐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