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城市快报
一说起民俗,大家往往会联想到春联、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然而,它们中有的正淡出我们的视线,有的被简单地形式化、概念化。如果不加以保护、弘扬,我们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就会面临难以传承的尴尬局面,而大郑村村民在吊钱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成功,对我们的民俗传承来说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
通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大郑村能够成为“吊钱生产专业村”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的原因。比方说,生产吊钱历史较长——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注重工艺改良——变剪刀为刻刀生产;劳动力队伍基础雄厚,且具有较高素质——全村500多名村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每个人都有创作作品的本领……
但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如今的大郑村村民的生产观念和创作思路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村民们以前生产吊钱产品可能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则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大郑村村民已经具有了市场观念,开始针对性地对吊钱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使之从一种自给自足的过年用品逐渐转变为一种旨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市场商品。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于是我们看到,大郑村村民对吊钱的设计和制作,都是围绕着市场进行的。他们在设计上求新求变,开发出长达1.3米的大型吊钱产品;他们还制作出很多更为时尚化、更具个性化的新产品,以满足现代人群的审美需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郑村某些村民想得更远,他们已经开始琢磨如何使吊钱从商品向藏品转变,用刘洪源老人的话说就是,如今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越变越好,吊钱也应该从单纯的过年用品、民俗产品转变为精美的装饰品、收藏品……老人的话实际体现了一种精品意识,这也提示我们,在吊钱、剪纸、年画等民俗产品的设计、生产中,一定要有“做商品”和“做精品”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出新创新、做精做细,民俗产品才能适应市场、满足市场,获得人们认可,焕发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