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休息时在把玩收藏的小物件儿。
在我看央视播映的电视连续剧《玉碎》时,剧中的那些玉器件件都是那样晶莹剔透、煞是招人喜爱,就连我这个原本对玉器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直动心:“我要是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玉那该多好啊!”可惜没有,就连一个米粒大小的“玉渣”也没有。我的父亲老舍先生对收藏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可惜他的前半生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直到50岁以后才得以实现了他的这一宿愿,通过收藏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陶冶了情操,而且对其文学创作也大有益处。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特别喜欢收藏一些瓷器、字画和京剧名伶的折扇,而对那些金银玉器等,不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和升值空间,都不感兴趣,一来是嫌太贵买不起,即使买得起他也不买,因为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好几件瓷器,那多划算呀!何乐而不为呢?二来这也可能和父亲的贫苦出身有关,他总觉得金银玉器那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
我记得父亲因为腿疾行动不太方便,不能常去逛古玩商店,店家是了解父亲的爱好的,他们定期把他们认为“好”的瓷器用布包好胳膊夹着就送到家里来让父亲选,只要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父亲一定会把它们留下来。这样,久而久之父亲也就收藏了不少小碗、小碟、小壶等瓷器。这些瓷器在我的眼里充其量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儿,可它们总比那些破瓷片强多了,如果真的收藏了一堆破瓷片那非把人气得翻白眼不可。我记得有一个爸爸喜爱的康熙年的蓝花碗,整体底釉质地细腻光滑,蓝花色泽纯正,那条蓝色大龙更是栩栩如生,只可惜碗口有个小豁。还有一个爸爸喜爱的小水罐,通体为孔雀蓝的撒蓝釉十分鲜艳,可惜小水罐系绳的小“耳朵”是破的。有一次郑振铎先生来家里做客,看了父亲的藏品后说:“一堆破烂,归拢一起也值不了几个钱。”可父亲并不以为然,照旧乐此不疲。
这些“小且破”不值钱的瓷器,也许被许多人视为“破烂”,可在老爸眼里件件都是爱不释手的“宝贝”。为了能好好地保管和陈列这些“宝贝”,父亲特地把客厅里的两个书柜腾空,柜子的下半部可以存放这些“宝贝”,柜子中间的抽屉里存放那些折扇,柜子的上部为陈列瓷器的玩物阁,在客厅靠西墙再安放一个长条案,上面可以摆放较大的瓷器。这些摆放出来供人参观的瓷器都是老爸亲自精心挑选而且还要定期更换。家里人知道这些“宝贝”都是老爸的“命根儿”,而且又都是那么地不结实,个别的已经有残,因此谁都不敢碰它们一下,都躲得远远的生怕一不留神非“粘包儿”不可。那时,每每爸爸写作累了,就会来到这些“宝贝”面前,一边小心地把它们一一擦拭一遍,让它们个个锃光瓦亮一尘不染,然后专心地鉴赏它们,显得那么地满足。
在父亲的瓷器藏品中,除了些小碟小碗外,还真有一个大件——大桃瓶,这个大瓶子有40多厘米高,瓶肚有30多厘米粗,瓶子上的彩釉光滑均匀鲜亮,瓶上画有9个大桃更是鲜艳真切生动,真的好招人喜欢,整个瓶子毫无瑕疵品相极好,我们几个小孩特高兴,总算有了个能拿得出手的古董了,可后来知道这个瓶子其实只不过是个仿制逼真的赝品,咳!真让人扫兴。可父亲格外喜欢这个大桃瓶,因为它是父亲的好朋友赵树理叔叔送的礼物。凡是朋友赠送的礼物,不管它多么不起眼,父亲都是极其珍视的。自从这个大瓶子来到家里后,它就享有特殊的待遇:它一直占据着大条案的突出位置,不管其它的瓷器怎样定期轮换,唯独这个大桃瓶站在固定的位置上始终不变。现在它依然静静地陈列在“老舍故居纪念馆”它原来的位置上。
现在“收藏”日益火爆,开价几十万、上百万的藏品屡见不鲜,可我最珍视的还是父亲留下的这些小壶、小碗、小碟等小物件儿,尽管它们是那么地不起眼。每当我随意拿起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件,总会想起它们原来的主人,似乎又看到了老爸坐在沙发上驼着背专注地端详着手中的“宝贝”,微笑着,是那么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