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资金大举向股市分流,是近期金融市场中一道显著风景。将资金从风险较低的银行“搬家”到风险较高的股市,居民理财行为的这一重大转折,其中有多少理性成分,风险该如何控制?
多年未遇的储蓄大滑坡
近日银行分管储蓄的负责人普遍头痛一件事:居民储蓄存款在春节前出现了多年未遇的大滑坡。
“我们的情况也差不多,储蓄每天轧账只出不进,大幅下降。在新的投资热点和财富效应形成后,储蓄吸引力明显下降。”华夏银行南京分行零售处处长寇建亭说。
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的数据显示,南京1800亿左右的居民储蓄中,去年增量为240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占1/3强。2006年的储蓄增长是近5年中最少的,比2005年下降9个百分点。
股市成为资金新蓄水池
各种迹象表明,股市无疑是居民资金的主要“蓄水池”。
据银行业人士介绍,现在,银行和券商间开通了银证转账业务,资金“搬家”十分快捷。股市火爆或者新股申购的时候,通过招行的一卡通、建行的转账龙卡有时一天会有三到五个亿的资金转入证券公司。前些时候,外汇管理局提出藏汇于民,每人可以兑换5万美元,这对持续低迷的B股是重大利好。随着B股一轮行情的启动,许多人将储蓄资金转换成港币和美元投资B股。华泰证券在南京的9家营业部最多一天有800万美元进入B股账户,相应挤占的人民币储蓄存款逾6000万元。而基金的持续高分红使得众多的储蓄资金又流向基金。
华泰证券负责基金业务的人士介绍说,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基金越卖越火。以前一只基金的认购期一般在一个月,募集的规模也就在10多亿,而现在有的基金一天就卖400亿。最近华泰紫金2号集合理财计划在原先15亿规模的基础上再扩募15亿元,由于投资者踊跃参与,仅仅两天就被抢购一空。“元旦前后,理财中心接待的客户清一色地把大额储蓄存款转成基金。我们一个支行一天会有两三千万的转换量”。工行南京城北支行贵宾理财中心的刘文静说。
储蓄大搬家并非坏事
银行业人士也认为,居民储蓄存款适度向资本市场分流不是坏事,这说明居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日趋多元化,这也是我们发展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的目的所在。况且在流动性泛滥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进行投资者教育,引导多元投资,避免资金和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也是提高全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吸纳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手段。
华泰证券南京汉中路营业部总经理张安中说,因为股市近几年间发生了质变,同样是火爆,2001年的股市是一个有问题的市场,投机性比较强;现在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市场制度性、规范性建设不断完善,而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股市更具投资价值。全球性的QFII基金都希望从A股中寻找投资机会,踊跃进入A股市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是风险选择
和承受力要匹配
“储蓄‘搬家’是否盲目,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判断的标准取决于居民对投资风险的认识程度,特别是选择的投资品种是否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华泰证券资深分析师陈慧琴说。
目前,有两种现象令人担忧。一是受前期赚钱效应的吸引,许多以前不炒股的居民,在投资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将储蓄“搬”到了股市。比如许多人以为只要是银行卖的基金,就没有风险,而不知道现在买基金,相当于是在较高股价的基础上接别人的棒,赚钱并不容易,可能面临着基金净值下跌的风险。二是有一些投资者幻想“一夜暴富”,以“赌”的心态筹集一切可以筹集的资金入市一博。不仅“搬”空了储蓄存款,而且还动起了典当炒股、以住房质押贷款炒股的念头。后者相当于负债投资,使得投资风险叠加,一旦失算,损失惨重。这两种资金“搬家”,无疑就属于非理性的盲动行为。
本报记者 吉强陈志龙沈国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