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行各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2006年全市财政收支执行2006年,缴入本市地方金库的财政收入完成1600.4亿元,同比增长11.6%,完成预算100%,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等226.6亿元,本市可以安排使用的财政收入总计为182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813.8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预算10..9%,加上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2.1亿元,支出总计1815.9亿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余11.1亿元。
(二)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782.7亿元,同比增长13.4%,完成预算101.6%,加上中央与市级、市与区县的结算收入18.1亿元,减去市级返还给区县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基数192.2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总计608.6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608.6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预算107.3%。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平衡。
2006年,区县级财政收入817.7亿元,同比增长9.9%,完成代编预算98.6%,加上中央和市两级与区县的结算收入等208.5亿元,加上市级返还区县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基数192.2亿元,区县财政收入总计1218.4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1205.2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代编预算97.9%,加上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2.1亿元,支出总计1207.3亿元。区县级财政收支执行结余11.1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上海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基于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分步推进,2006年实施第三步改革会涉及部分财政收支口径变化,对此将适时调整”的要求,本次预算报告已对2006年实施财税体制第三步改革所涉及财政收入口径进行了调整,即:普陀、闸北、杨浦、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和崇明等11个区县在2006年实施“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目标模式后,当年相关市、区县两级财政收入预算实际执行数,已由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改变为分税种按固定的分享比例划分。因此,相应调整这11个区县所关联的2006年市、区县两级财政收入预算口径,以及与其同口径比较的2005年市、区县两级财政收入预算实际执行口径。
2006年全市及分级财政收支执行数是根据1-12月份预算执行月报初步汇总的,经地方财政决算编审后再据实作相应调整。
(三)2006年预算执行及财政工作主要情况1、顺利完成增收目标,全市财源基础更趋扎实。2006年,市与区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收入工作,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克服国内外经济环境波动影响,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逾1600亿元,顺利实现年初既定目标。全年收入预算执行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收入增幅趋稳。全年房地产、钢铁行业受市场、价格影响大幅减收35.4亿元,与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的高位基数形成双重制约,年中收入增长形势较为严峻,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协同努力下,全市财政收入在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现增收166.5亿元,增幅为11.6%,体现出本市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二是财源结构趋优。贯彻市委、市政府“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方针,二产中汽车、成套设备、电子信息等支柱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税收同比增长34%,实现增收24.6亿元,占二产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16.7%,提高到20.5%,体现先进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速发展壮大;三产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批发零售、金融、信息、商务服务和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税收规模不断扩大,同比增长20.7%,实现增收101亿元,占三产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48.7%,提高到52.1%,体现本市在加快“四个中心”建设中,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依托消费和服务经济,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超收12亿元,全部用于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持本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着力保障民生项目,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市与区县两级财政在2005年增加民生项目资金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加大对社保事业的投入,全市社保和抚恤支出比2005年增加33.4亿元,主要用于落实一批惠民政策的资金需求,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48万名城乡居民直接受惠;将本市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社会保障,6万多70岁以上老人得以享受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实施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门诊大病基本医疗保障,惠及180万青少年和儿童;落实经费,新建、改建121个“一门式”服务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等。为支持本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市级财政安排57.6亿元,比2005年增加27.7亿元,主要用于对社保基金进行综合弥补和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二是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全市医疗卫生支出比2005年增加9.4亿元,主要用于新建15个标准化医疗急救分站,进一步落实对低收入困难职工和因病致贫人群实施医疗救助,等等。同时,在“三医联动”试点区县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服务中心收入全部上交管理部门,支出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核定,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收支管理机制,确保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加大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全市教育和文化支出比2005年增加24.9亿元,其中市本级教育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9个百分点,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促进教育公平,对近4万名低保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85万名学生免收学杂费等;支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安排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补助资金、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高校学科建设经费等;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拓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为建设社区信息苑等公益性文化项目提供市级补助1.9亿元。
3、大力支持城市发展,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立足于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出需求。一是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全市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395.6亿元,主要用于轨道交通、虹桥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青草沙水库、辰山植物园、崇明生态岛建设等生态环保项目,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水产大学新校区、上海体育场特奥设施改造等科教文卫事业设施建设等。二是支持科学技术发展和自主创新。贯彻市科技大会精神,积极参与制定鼓励创新的“36条”配套政策,出台《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实施办法》等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市本级科学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6个百分点,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52.9亿元(不含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达8.7%,提前达到“36条”配套政策中“到2010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的要求,用于科技公共平台建设、浦江科技高级人才计划、科普实事工程等项目的实施。
4、切实保障“三农”支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郊区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市、区县两级财政支农资金305.9亿元,并达到“三个高于”的要求:较上年增量为79亿元,高于2005年的59.1亿元;预算内支农资金用于郊区农村建设的比重为42.5%,高于2005年的36%;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为78.5亿元,高于2005年的56.6亿元。市本级农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6.8个百分点,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340公里郊区污水管网建设、29条郊区骨干河道整治、百万亩设施粮田外围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等。二是扶持现代农业发展,支持科技兴农项目100项、农业产业化项目21项、农业综合服务站40个等。三是促进农民生活改善,落实3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扶贫)补助、纯农户家庭子女帮困助学等举措;支持农村社保事业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扩大到190万人,郊区农民养老补贴覆盖人群超过24万人。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探索对支农资金的整合使用,选择农业先行区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和重点农业建设区域开展试点;完善信贷支农机制,出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抵押担保政策。
5、有序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财政均衡保障。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拓展,促进区县协调发展。一是全面落实第三步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以“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目标模式为核心的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历时三年按既定步骤已全部落实到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市与区县两级企业资源整合效应初步显现,与改革前的2003年相比,全市财政收入增长78%,市级财力向区县适度下沉,市与区县两级财力比重由37.2∶62.8,调整为33.3∶66.7并趋于稳定,顺利实现改革目标。二是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兑现财税体制改革明确的各项政策资金的基础上,市级分享新增财力全部用于对区县的转移支付,重点向困难区县倾斜,共计安排资金30.7亿元,同比增长42%,困难区县重点公共支出项目保障标准得到大幅提高,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从4500元提高到7700元,公共卫生经费从人均20元提高到30元,计划生育经费从人均10元提高到14元,有效均衡全市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三是启动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目标要求,加强对区县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同时拟定以“乡财县管”为核心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启动金山、奉贤、南汇和崇明等四个区县“乡财县管”改革试点。
6、逐步完善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着眼于全社会范围内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完善机制和规范操作入手,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是试行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基本支出继续按定额标准管理,完善高校公用经费生均定额,对市级财政拨款的中等职业学校试行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将部分市级行政机关纳入公用经费综合定额试点;项目支出探索按项目库管理,对信息化建设、学科建设和大型科研设备购置项目建立三级预算项目库、试行三边功能预算。二是实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结合市级机关财务规范管理,已对近70%的市级机关实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同时稳步推进区县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政府分配秩序,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三是加快收缴分离改革。在基本完成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改革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区县改革,财政资金入库时间明显加快,资金活动透明度有效提高。四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以开展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契机,在加大对政府采购各重点环节专项治理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本市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探索完善本市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制度规章,规划建设全市一体化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出台促进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政府采购系列支持政策。政府采购规模稳定增长,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五是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各级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分段分批分级培训,完成2006年预算数据转换,7月份起预算执行按新旧两套科目双轨运行,为2007年全面实施改革做好准备。
7、继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理财治税能力水平。围绕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大力推进财税系统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不断优化财税运作。一是积极宣传落实财税政策。依托上海财税网站和12366咨询服务热线,发布各类信息近2万篇,接受来电咨询70多万个,公开涉财涉税事项,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展科教兴市现有财税政策落地情况检查,促进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各类财税政策的把握利用。二是努力加强税收征管。建立市级纳税登记管理平台,从源头上统一规范全市范围的税收户管及其有序流动;统一规定185个涉税事项的内部操作流程、过程控制、环节审核要点等内容,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的监管,国家税务总局级重点监管户扩大到390户,市税务局级重点监管户扩大到5000户;加强纳税评估和税收检查,进一步优化依法治税环境。三是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结合财政部关于金财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进一步完善本市财政信息化建设开展调研;推进税收综合征管系统改造,试运行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平台、个人住房转让征收个人所得税等软件开发应用。四是重点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立健全巡视工作制度,继续强化财税行政信用等级管理,分类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财税干部综合素质。
各位代表,2006年,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市政协的关心协助下,在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支持下,上海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效率、效益有所提高,预算完成情况良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不少亟需关注的问题:一是随着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平稳增长期,更需研究财政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财源建设走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从而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入新阶段,更需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保障,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走向深入,更需以规范化为原则,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地方立法研究,切实推进财税系统依法诚信运作。上述问题事关财政经济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税管理,深化财税改革,切实发挥财税职能作用。
二、2007年预算草案
2007年上海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决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的要求,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加强和规范财税制度建设,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完善和落实财税配套政策,确保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确保政府财力配置效能不断提高,促进本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
(一)2007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1776.3亿元,比2006年增长11%,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196.3亿元,全市收入总计1972.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972.6亿元,比2006年增长8.8%。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二)2007年分级财政收支预算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87..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加上中央与本市结算收入196.3亿元,减去市对区县的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支出405.8亿元,市本级收入总计667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6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07年,区县级财政收入预算899.8亿元,比2006年增长10%,加上市级返还的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收入405.8亿元,区县级收入总计1305.6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预算1305.6亿元,比2006年增长8.3%。区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由于各区县的预算批准时间与上海市总预算编制时间尚不衔接,2007年上海市总预算中区县级预算仍由市财政汇总各区县财政上报的财政收支预测代编。
按照《预算法》规定,市本级预算由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为便于各位代表审议,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问题。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增长12%,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主要是基于积极稳妥的综合考虑: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本市坚决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增长趋稳、结构趋优、效益提高的态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将与经济质量提高、企业效益改善相协调。同时,本市财政收入已连续多年两位数高速增长,基数快速扩张,收入增幅逐步趋缓,加之影响2006年收入增长的房地产调控效应延续释放,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以及国家颁布的对企业技术创新实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计税工资定额标准上调等政策性减收将从2007年起体现,增收压力依然较大。基于上述考虑,预算增幅安排12%。
第二,关于2007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问题。根据2007年市本级财力增长预期,按照公共财政优化支出结构的要求,市本级支出预算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新增财力和调整支出结构挤出财力的安排上突出抓发展、促和谐,体现为“四个倾斜”、“两个加强”。
“四个倾斜”:一是向支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立足公共、公益、基本,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积极妥善地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向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倾斜,继续增加对郊区农村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三个高于”、“三个用于”要求,稳定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三是向支持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倾斜,财政对科技和教育投入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鼓励创新的“36条”配套政策资金需求,支持教育布局和结构优化,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四是向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倾斜,全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
“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对本市产业能级提升的支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是加强对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等事项的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关于2007年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问题。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财预〔2006〕13号),经国务院批准,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财政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本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是调整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调整后的支出功能分类取消原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反映经费性质的支出科目,改为统一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类,具体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因此,2007年全市、市本级和区县级财政收支预算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同时调整与其比较的2006年全市、市本级和区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实际执行口径。
根据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暂不改变目前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分别管理的方式。因此,各级财政继续按原办法向各级人大报送预算收支情况。同时,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办〔2006〕7号),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并方便操作,经与全国人大预工委、财经委协商并经国务院批准,改革后在安排教育等法定支出预算时,仍按原口径进行考核,即:按改革前原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农业支出科目的范围考核法定增长。
第四,关于2007年结算财力口径问题。根据《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补充通知》(财预〔2006〕457号),从编报2007年预算起,上级政府对本地区(包括本级和下级)的税收返还及补助,全额列入本级预算,同时,在本级预算中反映对下级的税收返还及补助。据此,《上海市2006年总预算执行情况及2007年总预算(草案)》和《上海市2006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7年市级预算(草案)》中,相应调整相关结算项目,将原来合并反映中央对市本级、市本级对区县结算项目净额的“税收返还及专项收入”、“原体制上解支出”、“返还区县体制改革收入基数”,调整为“中央税收返还及专项补助收入”、“本市上解中央支出”、“市对区县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支出”,全面客观反映中央对本市、市对区县的收入结算项目。调整后,全市、市本级、区县级各级的总收入口径不变。
三、为全面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而努力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关键之年,是政治、经济、社会任务云集的一年,我们将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市人大《上海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规定》的有关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这一主线,以建立健全财税管理制度体系为突破口,抓推进、抓聚焦、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一)深化体制改革。一是完善转移支付的标准和办法。在资金规模上,继续贯彻体制改革市级新增财力用于转移支付的精神,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资金用途上,按照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均衡区县保障水平;在资金管理上,切实发挥主管部门协同理财效能,确保市对区县补助资金用于规定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试行乡财县管。在金山、南汇、奉贤和崇明等四个区县推进“乡财县管”管理模式的试点工作。在加大区县对试点乡镇财力保障的基础上,由区县财政对试点乡镇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行直接指导和监督,在账户设置、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票据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管,切实提高试点乡镇的预算管理水平。三是均衡公共服务。逐步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区大型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科技等具有“外溢效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以及最低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的支出纳入区县本级统筹,促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狠抓增收节支。一是注重经济分析。提高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加大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力度,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关注国内外市场变化,关注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以及它们对本市财政收入可能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掌握收入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加强税收征管。以推行税收综合征管系统为契机,强化税源管理和税种管理,提高纳税评估水平,严格税务稽查,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制约机制,大力组织收入。三是合理安排支出。坚持勤俭节约方针,优化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效益,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三)聚焦财税政策。一是聚焦科技创新。落实鼓励创新的“36条”配套政策,重点抓好相关细则的实施及操作,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平衡,按规定及时拨付资金,确保政策落地、落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是聚焦郊区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郊区农村的投入,整合支农资金,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贷款担保方法,全力支持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与农业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相关的设施建设,加快郊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三是聚焦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完善重点产业财税扶持政策,支持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企业、机构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引导制造业集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四)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完善对城乡弱势群体的医疗、教育、养老、残疾人保障等方面的补助、救助政策,提高和拓展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的水平和覆盖面,加大对外来劳务工生产生活保障的专项扶持力度。二是支持积极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就业再就业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辅导的投入,重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鼓励劳动者就业、创业。三是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良性发展;公共资金与产业政策相结合,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建设公共文体设施,引导公共机构向社会开放文体设施;切实保障全市重大活动、赛事的资金安排。
(五)保障支出重点。一是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协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安排好用于重点工作事项的专项资金,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梳理区县与乡镇、街道的事权划分,探索以事权定财力的财力保障机制,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必需财力,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加大对预防犯罪、治安管理、社会稳定、安全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资金保障,维护公共安全。二是加大对教育和科学的投入。围绕教育综合改革,强化义务教育公共资金的统筹,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重点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继续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科技创业基金,强化对基础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知识普及等事项的重点保障,引导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三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按照“办好世博会”的目标要求,落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资金安排,支持旧区改造和黄浦江两岸开发,促进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保障农村“清洁家园”工程建设,改善城市整体环境。
(六)规范资金管理。一是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细化分析预算分配、编制、下达、执行、监督、评估等六个环节,围绕政府、财政、主管部门、预算单位等四个主体,研究各自职责,按照强化控制和监督的要求,从制度和流程上规范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管理,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以统筹平衡“36条”配套政策有关专项资金为契机,全面梳理现有专项资金及其管理办法,分类规范资金分配和拨付机制。二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市级行政机关全部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推进事业单位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改革,深化区县改革试点,加强对账户设置、拨付、核算等各个管理环节监管;继续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并将罚缴分离纳入非税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统一管理。三是改进政府采购管理。调整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落实管办分离;继续完善政府采购法规制度体系和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展政策实施范围,提升政策运作效能;基本完成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初步建成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中的电子政府采购模块,部分通用产品试行电子采购;探索研究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七)优化财经环境。一是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加强财务会计监管,完善对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的指导,推进新会计师事务所分类管理办法在本市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实施;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认真执行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完善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加强土地出让金收支监管。二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按照中央部署,启动本市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工作,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实现统一的津贴补贴项目、标准、资金来源和发放办法。三是巩固财税运作基础。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继续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认真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加快财税信息化发展,深化财税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财税运作的效率和质量。选稿:包晶晶来源:解放日报
申城今日最高气温逼近18℃ 不排除今年高温继续走高廉价橄榄渣滓油悄然露面消费高峰中奖等骗局集中上演工厂特卖会几成次品处理场苏州等方向开始增班次爱心涌动温暖申城 挑衅滋事致列车被迫停运男子强扒地铁车门被拘两元彩铃就有丰胸效果?网站宣传没有依据两千月薪只需浇花喂鸟? 另类保姆节前走俏周边6条道路实施拓宽虹口足球场将不再散场难电子客票处罚新规实施一月仍有黑代理低舱高开网上倒票黄牛老窝一锅端三名票贩子受到处罚春夏彩妆演绎多变春光轿车饭店前连撞一家六口肇事司机下车时一嘴酒气独居老人二楼坠亡可能是晾晒衣服时不慎造成路盲车主频频吃药盗版地图武装车载导航仪大三男生立自强军令状从外地来沪后至今未归家长鲜为孩子出走自责 责任多推为交了坏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