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气象局局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介绍中国的气象状况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最新进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秦大河]我们观测到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我们观测气候变化的话,除了温度,除了降水之外,还有其他气候系统的代用指标。在图上比较了全球平均气温,在横坐标代表1850年到2006年,1850年以来,世界上有了正式的气象实测资料,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到六十年代是一个升温过程,到八十年代还有个升温过程,可以看到全球海平面在逐渐升高,而且北半球大部分积雪的面积在逐渐缩减,这三方面反映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所以我们认为,当今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支持了我们的论点,温度、海平面上升和积雪,给出了1906到2005年这一百年全球地表增温。我们在一些方面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化,比如说龙卷风,比如说冰雹、南极海冰、闪电、沙尘暴等等并没有呈规律性的变化。
下面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平均温度的图。对于未来,我们做了预估,和第三次评估报告相比这次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使用模式更多,模式运转的时间更长,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模式也被列入,比如中国的模式也加入其中。我们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的平均增温1.1到6.4℃,相应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这是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等情景下发生的。
我们工作组的科学家认为最好的一个图,不同的排放气候社会经济情景,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目前变暖和区域尺度的预估能力可靠,这些方面比第三次评估报告更加可靠一些。这张图左边给出了温度,中间这幅是2020到2029年,右边是2090到2099年,根据海洋大气模式地表预估结果,在IPCC和WMO的网页上都可以查到这组图,而且我们对未来的降水里,红颜色代表干旱,蓝颜色代表降水量增加,中低纬地区区域干旱,而中高纬地区降水量增加,这是预估。现在的模式表明,在1.9到4.6度的全球平均增暖,如果持续千年,会导致北半球格陵兰冰盖部分消失和完全消失,造成的最大幅度7米海平面的上升。
这次评估报告的一个新的论点,对古气候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研究,可以说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给出在十二万五千年之前,北极的地区的温度比现在要高3到5度,南北极冰盖的退缩使海平面上升4-6米,在十二万五千年以前是这样的数值。第三,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我们怎么样看待气候变化呢?我们认为,最近50年全球平均温度是升高的,这个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很可能是由不同的概率上的一些规定,我们对全球各个大洲,除了南极洲之外,看图,红颜色是因为有了人为活动导致温度增加,而蓝颜色就是忽略人为活动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