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气象局局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介绍中国的气象状况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最新进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秦大河]下面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平均温度的图。对于未来,我们做了预估,和第三次评估报告相比这次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使用模式更多,模式运转的时间更长,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模式也被列入,比如中国的模式也加入其中。我们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的平均增温1.1到6.4℃,相应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这是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等情景下发生的。
我们工作组的科学家认为最好的一个图,不同的排放气候社会经济情景,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目前变暖和区域尺度的预估能力可靠,这些方面比第三次评估报告更加可靠一些。这张图左边给出了温度,中间这幅是2020到2029年,右边是2090到2099年,根据海洋大气模式地表预估结果,在IPCC和WMO的网页上都可以查到这组图,而且我们对未来的降水里,红颜色代表干旱,蓝颜色代表降水量增加,中低纬地区区域干旱,而中高纬地区降水量增加,这是预估。现在的模式表明,在1.9到4.6度的全球平均增暖,如果持续千年,会导致北半球格陵兰冰盖部分消失和完全消失,造成的最大幅度7米海平面的上升。
中国参与IPCC的情况,我很荣幸被遴选成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科学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代表,参加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人数有了增加。第一次评估报告在八十年代只有九位中国专家参加,现在有二十八位中国专家参加。中国气象局是中国在IPCC活动当中的授权牵头单位,组织中国科学家参加编审和评审,承担办公室任务。我们也是国家气候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通过这个单位协调全国的科技力量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我们组织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一些决策的科学依据等等,我们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来支持和协调气候变化科学问题。
中国气象局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组成单位,也是全球地球观测组织的组成单位。我本人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中国常任代表,我左边这位郑国光同志是全球地球观测组织的四位联合主席之一。我们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合作关系。我们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还有专门的经费,牵头开展了一些国际项目等等。我们也把气候变化的工作纳入了国家和部门的发展战略规划,比如说去年元月份,国务院3号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纲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气象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等等里面都将气候变化纳入战略和计划当中。
为了推进三个文件的落实,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的一个最大的实体单位,对自身的业务进行了改革。这个比较复杂,也比较专业。简单说,我们叫做“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和为人民、国家减轻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既为中国人民服务,也为世界气象组织,进而为世界人民服务。我们现在有一系列的观测资料,这是进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胡锦涛主席谈到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而气候变化过去是科学问题,现在是现实问题,比如说预警、避险、应急保险等等,都跟气候变化工作有关系。中国气象局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型、社会工艺型单位,要落实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推动国际合作,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我们主要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从而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全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保证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我的介绍不至于太专业化,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