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的桐城路桥2000年就改名为赤阑桥。近段时间内,桐城路桥南北数百米内,有关部门正着力打造“赤阑桥文化”。从师范附校沿桐城路向南步行,沿途可见赤阑桥原址标志牌、“白石知音”姜夔的大型诗词壁画浮雕、赤阑桥文化酒店等,这让许多“姜夔迷”十分欣慰。
(读者 余女士)
记者调查
立春刚过,合肥风和日丽,正是“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日子。记者昨天来到赤阑桥畔走访,但见银河两岸聚满了游乐休闲的人们。
“唯柳色夹道”场景未现
沿桥边小道向东,河畔入眼的尽是楠树、桑树、法梧、桂花,由于向水而生,各种树干均弯腰倾斜;步行近百米,两岸未见到一株垂杨柳的身影。过了微雨亭,倒是种有杨柳,但因缺乏养保,许多遭虫蚀成了朽木。“大桥西边,可见到‘柳眼欲开’与‘梅花如椒如菽’的情景。”“姜夔迷”盛树仪老人认为,赤阑桥附近柳树种得太少了,没像包河公园那样成气候。姜夔800年前多次描绘过的“合肥巷陌皆种柳”、“唯柳色夹道”、“西风门巷柳萧萧”的意境而今难觅。
“我家曾住”的赤阑桥名字在哪
“赤阑桥三个字早就请书法家写好了,但一直没有镌刻到已经更名的桐城路桥上,令人十分不解。”姜夔文学艺术研究会总干事张若平告诉记者,目前赤阑桥东西河段有三个仿古亭,一个叫迎曦亭,一个叫微雨亭,还有一个不知名。这几个亭的名字与姜夔没有任何联系。微雨亭的牌子早已经掉落,附近百姓有的将其称作“姊妹亭”或“筝琶亭”,有时还真有市民在里面吹笛弹琴。“我觉得不如趁赤阑桥更名机会,按姜夔诗词给这几个亭子重新取名,比如暗香亭、疏影亭、淡黄柳亭等。”
让“白石知音”常“住”桥边
据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吴莺莺介绍,南宋时期,由于与金对峙,合肥是一个边城,布衣词人姜夔年轻时多次来到合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认识了城南一对柳氏卖唱姐妹,一见钟情,并传下凄美的爱情故事。他对那段恋情念念不忘,并创作了大量凄美的诗词。对当今青少年来说,这些诗词可以提高美育品位及心灵感受能力。在刚刚结束的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吴莺莺委员再次提案,希望尽快在赤阑桥头落实“白石知音”景点建筑及塑像。“在仿宋建筑中展示姜夔的生平事迹、诗词书法、桐城路桥改名的缘由等,该是时候了。”
姜夔是少有的“通才”
据介绍,由张若平、许有为等专家编写的《姜夔与合肥》一书于2002年出版之后,引起了中华诗词协会及中国文学基金会的重视。2004年在北京召开了姜夔文学艺术研究会,许多专家一致公认,姜夔是中华文化史上少有的通才,堪与王维、苏轼齐名。2006年,姜夔文学艺术研究网站开通。如今,我省著名编剧侯露创作的庐剧《赤阑桥遗梦》的最后一出《魂断赤阑桥》,已在各地演出,并引起轰动。(唐晓和)
来源:
合肥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