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是否还需要外界的帮助
“如果西部都发展得那么好了,是否还需要外界的帮助?还需要志愿者去服务吗?”近日,一些读者给本报编辑部来信发出这样的疑问。
本报1月24日刊登青年志愿者陈兆仓的来信——《误读“西部”的可怕与可悲》后,许多热心读者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向本报讲述了自己眼中的西部以及怎么看待西部。
一位西部某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发来邮件称:“西部仍然需要帮助,但大家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只要把资金合理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就应该是‘雪中送炭’吧。”
同不少志愿者一样,这位读者也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今,西部已经发生了清晰可见的变化。“西部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地理概念,有偏僻的贫困山村,也有极具吸引力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地方。”
但他同样觉得西部仍然需要帮助:“以西部地区的教育为例,很多城市、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在不少地方都会看到楼房林立、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建学校,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那里的课桌陈旧、教学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相对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城市,西部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享有上、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
“去贵州后,还是能感受到强烈的东西部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比较大。”央视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徐本禹认为,认识西部不能以偏概全,只能说某个地区是什么样的,不能说整个西部地区都是那样。比如你去贵阳,贵阳是很漂亮的一个城市,而且消费水平也不低,但西部还有相当多的贫困山区、农村,这是同样不能忽视的一个现状。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眼中,西部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看西部应该着眼于西部的发展潜力,“西部5省本身就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提西部就是过去的那种刻板印象。但西部确实还需要帮助、扶持。”
2003年,在郗杰英的多次劝说下,他22岁的儿子郗克作为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云南玉溪的一个乡镇从事志愿服务,“儿子反馈的信息是,西部同以前想象得完全不一样,饭菜比北京要好吃,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并没有觉得特别落后。”
郗杰英说,人们印象中的西部跟现实的西部存在不小的差距。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但缺少人力资源,当地的大学生很少愿意留下来发展,西部地区还缺少一种吸引人才的机制。
西部地区还需恰当展示自己
提起西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近日,本报与腾讯网合作推出“你怎么看待西部和志愿服务”的调查,短短几天时间就有3000余名网友参与。有意思的是,该调查并没有呈现“一边倒”的结果,“贫穷落后、条件艰苦”、“发展迅速、潜力很大”、“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观念陈旧”是网友们眼中的西部印象,每个选项的比例没有一项超过35%。而同时,有55.77%的人认为,对西部了解太少是导致误读西部的最主要原因。
对此,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部长王雪峰认为:“造成这种误读,其实就是信息传递出了问题。”
王雪峰说,这些年来,西部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很多人并没有去过西部,只是凭主观想象对西部作出判断。而同时,西部地区自身也没有准确、全面地向西部以外的地区传递信息。误读就这样产生了。
“怎么看待西部?西部地区本身也存在种种差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王雪峰说,每个志愿者对西部的认识也只是通过自己所在地区的了解而形成,也不能说就是全面的认识。西部地区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缩小着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但仍然有相当多的地方需要外界的帮助。
王雪峰认为,西部地区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怎么展示自己?
“任何地区都有优势和劣势,作为后发地区的西部,更要注意把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恰当地进行展示。”王雪峰说,比如对于人才的引进,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部进行服务,怎么能让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发挥作用?接受志愿者的地区需要把自己的信息精确化传递。“你缺少什么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志愿者?如果有了这样细化的分析,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安排合适的志愿者去服务,也才能更好地促进西部的发展。”
用机制把人才吸引到西部
2003年,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在全国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开始走向基层、走进西部。
据了解,当年推出这项计划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大学生就业树立一个导向,探索一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
“西部计划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就业,但等志愿者到了西部之后,其体会会发生变化,会体会到这个经历对整个人生都有好处。”郗杰英说,他的儿子郗克在云南志愿服务1年之后就感慨,这1年的经历收获特别大。
据郗杰英介绍,当年跟郗克一同在云南玉溪志愿服务的一名云南大学的学生,如今已是当地的团县委书记,“如果他当年选择大城市,可能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白领,不会比在基层更能发挥作用。”
“尽管这些年西部获得了发展,但还是不能很好地吸引人才,西部计划用一种机制把人才吸引到了西部,非常必要。”郗杰英说。
在王雪峰看来,西部计划其实是抓住了西部对人才需求特别强烈的信息,去西部不仅仅是服务,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发展空间。
“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西部的过程中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愿意留下来,但很多西部地区还缺少让志愿者留下来的条件,比如单位编制等,这些都是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王雪峰说。
从2003年至今,西部计划已经走到第五个年头,在推动社会对西部认识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不断发展。据介绍,西部计划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0个专项行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政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还推动了地方志愿者项目的开展,拓宽了大学生的项目参与面。
如今,西部计划志愿者近80%是本科生,服务期满之后愿意留在西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对西部越来越了解,认识也越来越高。”王雪峰觉得,志愿者陈兆仓发出别误读西部的声音,表现出了大学生对西部的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的共性诉求:希望外部世界多了解西部。
2006年,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曾组织贵州省某县的县长到北京林业大学作报告,“我们那里特别缺人才,你们都是宝贝。”这句话曾感染了不少大学生。
“组织西部的党政官员与大学生面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能够消除大家对西部地区的误读。”王雪峰表示,这种方式现在做的太少,今后将考虑大规模组织。
此外,王雪峰还表示,将会邀请西部计划的志愿者讲述自己的西部生活,拉近大家与西部的距离。“虽然每名志愿者了解到的西部只是局部的西部,但如果数量够多,还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西部的真实。”本报北京2月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