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来,183篇关系国计民生选题的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报告,陆续送达参加今年人代会的每一位代表手中。在这些报告中,有一份被认为“专业水准很高”的报告——北京市城市交通管理的调研。这份人称“探路报告”的调研文章,解剖交通拥堵痼疾,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代表:堵车,堵车,我就不信解决不了
“今年人代会代表议案质量高低是对去年调研的‘大检阅’。
“调研选题范围明显宽了。”这是李主其的第一感觉。
“这些题目的提出,结合了近年代表建议的办理情况、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和我们7个专门委员会的意见提出,再由代表自己选定。”人大常委会联络处有关负责人解释。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一共出了230个调研选题。李主其选择了“城市交通管理”。
这是2005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题调研。作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成为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的一出重头戏。
“我选择城市交通管理是因为在这之前我听到过很多议论。”李代表回忆,“有人说,北京交通拥堵是道路增加速度赶不上汽车增加的速度,提了意见也难见到成效。”
“有人预计2010年北京市民拥有机动车将达到380万辆,私人小汽车总量有280万辆,家庭小汽车拥有率达到0.53辆/户。交通拥堵能解决吗?很多人都对此持怀疑态度,我就不信解决不了。我要试试,只要发现症结,就能提出有用的意见。”
探路:实地体验发现“糊涂路标”
“我走错路,是为找感觉。”选中调研题目后,李主其决定实地体验。“我要看看究竟会浪费多少时间才能走回原地,有了这种走错的感觉,就能明白别人的苦恼。”
李主其的探路历程从长安街往东一个四环路上的分岔路口开始。“那是个立交桥,两个出口距离不到200米。第一块标牌写着‘南四环’,第二块标牌写着‘机场路’。如果想去北四环方向,若司机不知道‘机场路’就是北四环的出口,很容易再往东开去找北四环出口。”
在这个路口,李主其故意错过“机场路”出口,往东继续找北四环出口,结果要盘桥从桥底绕上足足10公里的冤枉路才能再回到“机场路”。“那还是在星期天车流少的情况下。要是遇到工作日的早晚高峰,等上半个小时也不奇怪。”
“外地司机或新手很容易开过路口,就是老司机也要格外小心。一迷糊走错,要不就停下来打听,要不就放慢车速盯路牌。”李主其解释道,“这条路是北京朝东延伸的主干路。如果司机减速,或下车打听,按北京的车流量很自然就会堵起来。”
路标的问题,李代表认为有两个症结。一是北京城市发展快,立交桥越修越多,转向匝道形式多样,有盘桥式,有定向匝道式,而很多新立交匝道的出(入)口都是“一带二”,即一个出(入)口进去后,再分成左转和右转的两个方向。如果路标说明不清,司机到此往往糊涂,造成拥堵。二是在北京,“糊涂路标”有不少,这说明提高管理水平的空间还很大。
小组调研时,李主其向交通部门提到那个“糊涂路标”:“他们连夜就换掉了。第二天专门打来电话告诉我。”
调研:请个交通专家当“高参”
李主其自告奋勇担任了这个调研小组的召集人。“从6月选题拿到手,到8月开始调研,每个组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说起交通问题,谁都有一箩筐的感受,可讨论如果成了发怨气,最后只是说得痛快,却说不到点子上。这种讨论场面,以前不是没有过。我们可不能浪费调研时间。”
“在有着专业知识背景的被监督部门面前,怎么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说外行话?我们组的秘诀是请个专家当‘高参’。”
他通过同事引荐,打通了北方交通大学交通学院毛宝华教授的电话。不足5分钟的交流,电话这端的他已笑容满面。电话那端的毛教授不但答应亲自“操刀”拟提纲,而且是义务服务。
带有专业辅导色彩的提纲很快发到了小组每位成员手上,“这帮助我们代表对出行中的种种问题有了专业的思考。”
让小组代表记忆犹新的是,与交管部门座谈时,毛宝华教授列席,交管中心有的负责人向他点头致意。“调研有行家提问,执法部门自然更认真三分。”李主其说这是当时代表们的共同感受。
之后,代表们认真听取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公联公司、北京市交管局指挥调度中心对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汇报,还乘坐并亲身感受快速公交车的运营情况。
去年9月,一份“北京市城市交通管理的调研”报告,按程序上交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这份调研短短1.7万字,对城市道路建设、公民出行教育、管理手段改进提出了具有专业色彩的详细建议。”北京市人大代表联络室的张艳华这样评价。
《人民日报》 ( 2007-02-07 第13版 )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