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中国此消彼长中国人今天误读世界和鸦片战争时误读西方有何根本不同?为什么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已200年,改革开放也快30年,中国人仍在误读世界?
过去,中国处于“天下的中心”,如今,崛起中的中国逐渐进入世界的核心。
看来,今日中国人对世界的误读的确不同以往。
有意的误读最可怕
可怕的不是误读,而是有意的误读。说到有意的误读,根据心理距离远近又可分为三类:仰视的、俯视的、平视的。
仰视的对象,首推美国。我们的美国观往往是被神话的美国,即按照自己的文化心理理解美国,并于其中求得自身的身份和认同。中国还特别受历史情结与受害者心态影响,致使国人常常按照自身偏好和舆论需要阐释美国的外交行为。例如,许多人常常将美国总统与国会的不一致行为视为“唱双簧”———似乎美国被超级力量所控制,在导演一幕幕话剧,致使美国的所作所为,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概念化、标识化理解美国。
俯视的对象,典型的就是“小日本”了。当然,中国人的日本观也是羡慕和鄙视的复合体。
平视的对象,典型的是韩国。中国人对韩国往往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去过后又常常抱怨韩国人怎么喝凉水呀?怎么那么喜欢喝咖啡呀?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确实难以摒弃“中国中心论”思想。因此,这种平视也常常与俯视交织在一起。
误读世界还是误读自己?
如此说来,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呢?首先是正确看自己;其次,看世界时要忘却中国;再次,看世界的过程也是世界在看我们的过程。
近代中国人自从睁眼看世界以来,就一直对美国充满了向往与期待。然而希望之极,常常导致失望之极,两者的交替演绎了国人美国观的钟摆效应。因此,要真正了解对方,就要进入人家的语境,否则就会不自觉地类比,很容易以己度人。
中国的地位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同时也在发生深刻且复杂的变化。因此,中国人误读世界一方面是世界没有定型,另一方面是中国没有定型造成的。
期待中国人正读世界,也不能拔苗助长。生活在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中国,急欲了解世界的心态往往导致对媒体的迷信,为国外报道所误导。因此,认识快速发展中的世界,适度的审慎是必要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 王义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