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在第五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是刑事审判改革的重大举措,安徽省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和推广,对死刑二审改革的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安徽做法”全国推广
2006年3月9日,省高院刑一庭法官一行奔赴淮南,公开开庭审理了项辉等7人贩卖毒品上诉案。该案是一起较典型的家族式贩毒案件,几名被告人或兄弟、或姐弟、或夫妻、或母子,其中起轴心作用的两兄弟被一审判处死刑(其中一人死缓)。2006年3月18日,新闻媒体对安徽省高院在淮南公开审理的这起死刑二审案件的做法进行了详实报道。
该文章见诸媒体后,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领导阅报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把安徽高院的做法转发全国高院,以促进二审开庭的顺利实施。”并全国转发“安徽做法”。
据省高院该案审判长江烽介绍,在这起死刑上诉案二审开庭前,合议庭为简化庭审程序,做了大胆、有益的尝试。首先,将对各上诉人及原审被告人身份等情况的查明及诉讼权利的告知,放在庭前进行。其次,对宣读判决书程序合理简化。以往宣读一审判决书都是全部内容照读,而作了简化后,当日只用了10分钟就读完了一审判决书查明的事实及判决的理由和结果。在法庭调查阶段,审判长提示辩护人、检察员针对各上诉人提出的上诉理由进行询问,对无争议的事实则不需再问。对没有上诉的三名原审被告人,审判长征询检察员、辩护人是否需要对其进行讯问和发问,如不需要,则不再问。在进行举证、质证前,审判长分别要求各诉讼参与人只需出示新的证据。在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同样紧紧围绕上诉理由、辩护意见展开控辩,争议的焦点清楚的,则不再发表意见。在最后陈述阶段,上诉人、原审被告人不再就本案的事实、证据、定罪量刑进行陈述,只陈述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要求。
避免再现“佘祥林”现象
人民法院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关口,宣告死刑是彻底否决一个人的最严厉的惩罚。死刑复核这道最后程序以往一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行使,而这些高级人民法院本身往往就是宣告罪犯死刑的法院。这种情况实际上将“裁判”和“运动员”两者的身份融为一体,要求高级人民法院严格对自己的死刑判决进行审核把关,几乎是不可能的。据统计,各高院报到最高院的死刑案件中,被依法改判的比例竟达百分之十几。
记者:如果这道上报的程序被省略,这百分之十几的“死囚”必死无疑。在近年来频发的冤假错案中,就有不少当初“铁证如山”的“罪犯”是在冤死多年后,才获得昭雪的。如近年以来,河北聂树斌“冤杀”案、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河南胥敬祥“抢劫”冤案等连续曝光,更将死刑复核权收回问题逼上风口浪尖,解决问题迫在眉睫。
石德和:几年前,最高院之所以下放死刑复核权,是基于当时“严打风暴”刚刚掀起的背景,而后来的事实早就证明,这种下放是不够理智的,也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故近年来,必须收回死刑复核权,由最高院统一行使的呼声从未间断,这次,二五改革纲要中终于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法治并非重典,而是以仁政为纲,用制度尊重和确保个人权利。死刑复核权上收,必然导致的一个客观情况就是被执行死刑的人员有所减少,但这种减少是严格依法审判的结果,绝不意味着有犯罪分子逃脱了制裁。温家宝总理曾表示,出于我们的国情,我们不能够取消死刑。在这个大前提下,严把死刑关就显得更加必要和必须了。
死刑二审非常关键
据介绍,我省自去年1月1日起,对案件重要事实和证据问题提出上诉的死刑第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自去年7月1日起对所有死刑第二审案件实行开庭审理。努力推进死刑核准制度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记者:死刑案件核准权回收后,对我省法院审理死刑案件提出了什么要求?
石德和: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一审是基础,二审是关键。一审法院要充分发挥基础作用,所有事实、证据的认定都必须经过庭审质证、认证,切实保证查清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科学裁量刑罚。二审程序所处地位非常关键,对死刑核准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死刑案件一审、二审的质量,切实把基础工作做好。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绝不能降低要求,自我减压、自卸担子,更不能搞矛盾上交。要加强与公安、检察和司法行政机关的协调配合,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严格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切实把好死刑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适用法律关,努力提高办案效率,公正、高效地审判死刑案件。
记者:我省法院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的情况如何?
石德和:自1980年以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我省高、中级人民法院,忠实履行审判职责,正确执行刑事法律和政策,依法判处和核准了一批故意杀人、绑架、抢劫、爆炸、强奸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死刑立即执行,并依法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侵犯,保障安徽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500万元设备支持二审
记者:省高院两个刑庭承担着全省二审刑事案件、死刑复核案件和减刑、假释案件的审判工作,而根据案件数量,现有审判力量很难完成死刑二审案件开庭审理任务。此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石德和:去年7月,省高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制定了《关于死刑案件第二审开庭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就重要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等问题作出了规定。省高院和省检察院建立了办理刑事案件工作协商会议制度,召开了刑事案件工作协商会议,并联合下发了会议纪要。省编委批准为省高院增设了一个刑事审判庭,增加了人员编制,省高院已从下级法院选调了部分法官到刑事审判庭工作,并准备继续选调部分法官充实刑事审判队伍。
自今年1月1日后,死刑案件开庭审理将实行全程录音录像,最高人民法院和省有关部门为省高院和各基层法院增配了刑事审判专用车辆和专用的庭审录音录像设备,为死刑核准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装备保障。省政府从中央政法装备补助资金中拨专款500万元用于购买专用设备,并已下发到全省各级法院。
控制死刑数量
1996年、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修改后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将死刑核准权上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但是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纠正。据了解,目前由各省高级法院复核的死刑案件占全部死刑复核案件的近90%。收回死刑复核权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防止冤杀错杀,二是控制死刑数量。
记者: 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建国以来死刑案件核准工作的状况。
石德和:1979年7月1日通过的《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案件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均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此之后的8个月时间,死刑案件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但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作出决定,两次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授权高级人民法院行使。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得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根据上述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先后6次授权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只有少数死刑案件需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去年年底。
对办案提出更高要求
记者: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
石德和: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旨在充分发挥死刑复核程序在一、二审程序之外的特别救济渠道的作用,彻底解决死刑复核程序与二审程序实际上合二为一的弊端,它绝不是代行或者减轻一、二审法院的责任,而是对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办理死刑案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主要目的是严格执行法律,准确惩治刑事犯罪,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统一死刑适用的标准,确保死刑案件的审判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废除死刑条件尚不具备
“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是党和国家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贯彻党的刑事政策,就是要坚持“少杀、慎杀”,严格掌握和统一死刑适用的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刑事审判决定生杀予夺,关系公民人身自由、财产甚至生命,既要准确惩罚犯罪,又要切实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要严格按照法定原则和程序办案,确保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必须坚持依法惩罚犯罪与依法保障人权并重,在运用法律惩罚犯罪的同时,要充分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各项诉讼权利。
记者:如何理解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刑事政策?
石德和:“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是党和国家一贯的刑事政策。当前,我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对那些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要坚决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雷强)
来源:
安徽市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