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已至,回望2006年,文化共享工程走过了快速发展的一年。资源建设实现了从34TB到58TB的飞跃,自建基层点突破6700个,上亿农民从文化共享工程中获得实惠……良好的开局印证了决策的正确,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
共享工程工作人员到工地为农民工送去优秀资源
吉林省社区共享工程活动场面火热
共享工程在甘肃社区播放讲座
资源建设:围绕 “好”字下功夫
截止到2006年底,管理中心建设整合资源量达8.08TB,各级地方中心建设整合资源量达到50TB。为获取质量优、受欢迎的好资源,管理中心积极开展跨行业的广泛合作,与中国农影影视制作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农业音像出版社、计划生育出版社、北京林业科学院等一流资源建设单位合作,大量征集农民急需的农村种植养殖技术、城市务工培训、农产品供销信息、农村政策法规、医疗卫生常识资源等视频资源3640部。
新电影、电视剧的征集在2006年实现了可喜的突破。在广电总局的支持和协调下,管理中心积极联系长影、八一厂等单位,争取以免费或优惠价格获得了262部故事片和农业片的授权。这些电影中,1978年以后制作的影片共138部,20世纪90年代后的新片有42部。此外,多方寻求片源,加工了1957年以前的公版电影38部。目前共享工程共有300部电影可提供基层使用。
2006年,管理中心尝试性地征集了深受农民喜爱的5部143集电视剧。其中包括农村题材剧《刘老根》、历史社会题材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便衣警察》、《四世同堂》、《水浒》等,极大地丰富了用于基层服务的影视作品资源。
此外,通过争取捐赠、政策性免费使用、自创自建、合作共建、优惠采购、市场化购买等多种方式大量征集满足基层群众需要的各类资源。年内征集资源总量约4.08TB。其中包括优秀地方戏、舞台艺术精品、少数民族歌舞、文化民俗专题视频700余部、知识讲座500余场、农业科技、普法、计划生育、保健常识等专题片3000余集,电子图书1万多种,电子期刊500万篇。
服务模式:围绕“快”字出新招
如此海量的优秀资源,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传递到基层群众手中?经过多次推敲,管理中心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将移动播存领域的相关技术产品与文化共享工程的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委托有关企业研制开发了一款易于推广、便于使用的移动播放设备——文化共享工程移动播放器。这是继以往的互联网、卫星、光盘等方式后,针对广大农村用户操作计算机出现的各种困难,量身定制的产品。
“简易型移动播放器”——200GB的信息资源(大约可播放300小时的视频节目),可以直接接入电视、投影仪,基层群众使用遥控器就可以操作播放。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携带、存储容量大、可更新内容、价格低廉、可自动记载工作日志等特点,为基层站点特别是农村基层站点提供了一种灵活方便的全新服务模式。目前已开始在吉林、河北、四川、陕西、广西进行试点。此播放器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2006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考察广西北海市基层服务点时,被移动播放器轻巧的外形、低廉的成本、简便实用的特点所吸引,他详细询问了设备的容量、性能、成本,以及试点使用的情况,了解到国家中心通过移动播放器提供的海产品深加工、养殖知识等实用技术专题深受当地渔民朋友的欢迎,对该种服务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基层站点:围绕“广”字搞建设
为更好地提供服务,使基层群众更加快捷地获取实用信息,管理中心在加强基层服务点建设方面下足了工夫。截至2006年底,文化共享工程自建的各级服务网点6700个;通过共建共享方式,与其他项目合作的基层网点超过30万个。
一年来,文化共享工程进一步密切与其他部委和单位的合作共建,与全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合作共建19万余个基层站点,并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充分整合、利用两个工程资源,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通过与青岛、佛山数字电视合作,为160万户居民提供服务,通过与遵义有线电视合作,为30万户居民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宣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全国妇联“美德在农家”等工程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共建共享的范围。
便捷的服务网络,使全国各地数亿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全国的优秀文化。近200万户居民坐在家里使用遥控器就可以观看喜爱的节目。
卫星服务:围绕“严”字抓落实
在文化共享工程的众多服务模式中,卫星服务是覆盖面最广,使用率最高的一种。2006年以前,管理中心一直采用租赁卫星地面站的方式开展服务,由于种种原因,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卫星服务有关问题,管理中心进行了大量周密调研、专家咨询论证工作,结合现状,与卫星集成商、卫星软件播发平台提供商共同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卫星主站实施方案,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实施并最终完成了管理中心自主控制的卫星主站系统,三个多月的系统试运行过程证明,该系统完全符合设计方案的技术指标。在进行了严格的系统竣工验收后,经专家论证并最终通过。
文化共享工程卫星主站系统的建成,使卫星服务的自主性更强,互动点播更加便捷。既可以动态更新远程资源内容,时时监控主站播发情况,又可以充分运用广播通讯的优势,定制投递远程数据资源包,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保障。
宣传推广:围绕“实”字做文章
加大推广力度,使百姓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使用共享工程,是管理中心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文化部、中宣部的高度重视下,各新闻单位反应迅速。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科技博览》栏目分别以访谈和专题片的形式做了报道,周和平副部长做客央视,全面生动地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共享工程的进展情况。
《文化共享工程是咱致富的好帮手》、《贵州整合资源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大餐》、《吉林敦化:农民从共享工程得到了实惠》、《“流动图书馆”走进广东山乡古镇》、《青岛“百姓影院”进社区》、《山东所有的村都通了共享工程》、《文化共享长征行活动惠及数百万群众》、《共享工程对农民帮助太大了——文化资源惠及贺兰百姓》、《上海打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新平台》……
2006年,众多媒体记者走访基层群众,了解工程情况,300多篇报道从中央各大媒体刊发出来,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4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的实惠。随着宣传的逐步深入,文化共享工程这项政府公益工程已真正成为了老百姓喜爱的民心工程。
活动开展:围绕“送”字促参与
2006年,管理中心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开展服务活动,把众多文化精品送到群众身边,在基层引起极大反响。春节期间的“文化精品送下乡”系列服务活动、“遵义新春服务行”活动、“乡风文明好戏来”活动、“电子图书送基层”等活动,传播了先进文化,倡导了乡风文明,丰富了群众生活,不少基层站点的群众,敲着锣鼓、舞着秧歌迎接管理中心赠送的各种资源。
为期5个月,行程踏过长征路经1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共享长征行”活动更是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向高潮。沿线省区对此次活动做了精密部署,举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共享服务活动。赠电脑、送光盘、放电影、做宣传、播科教片、技术咨询、歌舞演出、发读书卡、听老红军讲故事……
各地分中心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克服重重困难,把各项服务送到了最偏远的地区。活动结束时,4条10米长的条幅上,签满了沿途群众的名字。活动过程中,数百万革命老区群众享受到了共享工程送上门的文化服务。
召开会议:围绕“务实”推进程
2006年,是文化共享工程实施4年来全国性会议最多的一年。“文化共享工程工作会议”、“文化共享工程部际联席会议”、“文化共享工程经验交流会议”、“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会议”、“全国讲座培训与交流会议”……
每一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又一项新举措的出台,意味着共享工程建设又多了一个向上的阶梯。与此同时,中央财政也加大了对文化共享工程的经费支持,为试点工作追加经费7934万元。地方各级政府也提高了对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纷纷召开专门会议,具体部署、落实在本地区加强建设文化共享工程的措施。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地方各级财政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投入超过2亿元,为工程的加快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会议的召开,更形成了以管理中心领导为首,带动各省主要领导以农村为重点,深入基层调研的良好风气。各级领导和负责人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精心部署、扎扎实实地安排着文化共享工程的每一步工作,把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