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本报记者 周扬天宇他,一个史书中都未曾记载的人,却成了揭开江宁宋墓墓主人身份之谜的钥匙。他,一个仅仅关于孝道的行动——制作墓志,却无意中填补了诸多历史记载的空白……他,就是秦熺的小儿子——秦。
墓志铭见证豪族联姻
江宁秦氏,南宋时权倾一时,朝廷内外的大事他们都有能力干涉;灵寿曹氏,大宋初创时的功臣,一家几代人都被封王封侯。对现代人而言,这两大同朝为官的家族都好似过眼云烟,埋入了故纸堆中,但秦熺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却让这两个近千年的豪族再次重现在南京市民面前。在这小小的一方墓志之上,凝聚了两大家族、三代人之间的豪门沧桑。秦熺的这位夫人曹氏本是河北灵寿人,她的祖上是大宋建国初年的功臣、枢密使、济阳武惠王曹彬。说起这个曹彬可是宋代鼎鼎大名的名将和忠臣,“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宋史》中甚至将他视为“头号良将”。根据《景定建康志》等南京地方文献记载,曹家在南宋高宗时曾经长期在南京居住,而且为“世家”家族,非常有名。而曾有学者研究后称,南京人所熟知的曹雪芹就是曹彬的后代。秦夫人曹氏则是曹彬的六世孙女,她在13岁的时候就过门,嫁入秦家,成为秦熺的夫人。就和所有的墓志一样,曹氏的墓志上少不了称赞她安静贤淑、知书达理,并且把整个秦氏家族的后代们都一一写上。因为秦、曹两家皆为世家大族,所以曹氏的墓志上也就尽情地炫耀着这种华丽的结合。在提到曹氏时用的是“国初枢密使、济阳武惠王曹彬之六世孙女”,而提到秦家,则不但把“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福国公”等头衔一一写上,还特意提到了“太师、忠献申王”,也就是秦桧。根据墓志铭的记载,曹氏是在秦熺去世后第31年才与世长辞的,“葬于江宁县惠化乡牧龙亭武章山之原,附先君福国公之侧”。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只有曹氏的墓室内才有墓志铭。原本以为墓志只是一块不大的小石碑,但当记者被带到存放墓志的仓库时才发现,整块墓志长有1.5米、宽大约90厘米、厚10厘米,绝对是一个大块头。“墓志上记述了秦家三代、共50多口人,当然不会小了。”南京市博物馆的华国荣说,在刚刚发掘出来时,墓志上很多地方都有水锈,经过他们的处理,水锈已经基本除掉。在平时不需要看墓志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会在上面盖上两块木板,用来保护墓志上的字。随着木板被工作人员小心地抽去,记者终于看见了墓志的真容。整块石碑上密布着楷体的阴刻文,每个字大概只有大拇指盖大小,却都非常遒劲有力、入“石”三分。这也是为什么墓志历尽沧桑,仍能清晰可辨的原因之一。据华国荣介绍,墓志铭的具体内容还在解读之中,在解读完成后,博物馆会向公众公布的。在秦熺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玉镯、银簪等金银器、玉器、漆器等100余件文物。据南京市博物馆宣教部宋燕主任介绍,在三个墓室中,除了秦熺的墓室在前代遭到盗掘外,其他两个墓室均保存完好,并且出土了较为珍贵的漆器。漆器在墓室中的保存需要特殊的环境,越潮湿越好。这样漆器的表面有一层生漆保护膜,在饱水的状态里,使得漆与空气中的氧隔绝,不容易发生老化开裂,更容易保存。因此,在发掘时,就必须把出土的漆器放在水中,否则漆器很可能会迅速地风干、碎裂。昨天,记者在市博文物整理室又再次看见了这些出土的漆器,它们仍然被浸泡在水中,以模拟墓室中潮湿的环境。据专家介绍,南宋时,漆器的生产中心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江苏的江宁、扬州以及浙江的杭州等地。而且由于普通漆器造价不高、用途广泛,南宋时出现了以漆器代替瓷器、金属器的趋势。因此,在秦熺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漆器。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文物整理室内大约有10个大小不一的盆子,里面盛放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漆器。其中有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漆盘最大,这个漆盘通体呈黑色,只在盘口处有破损,据考古专家介绍,宋代最流行的是一色漆器,纯黑的最多,而且一般都是黑而无光,颜色与木炭相差无几。一般情况下,漆器的木纹会深深印入漆里,器物上有细碎纹路,好像人手上的纹路,又称之为牛毛纹。这种纹路也是鉴定宋代漆器时的依据之一。据介绍,因为出土文物众多,所以目前博物馆方面尚在对其进行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