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吴建路 张玉亮
地铁内散发小广告和乞讨等行为,的确让一些市民心烦,让城市管理者头疼。春节将至,上海市又要有行动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整治行动,突出了“要千方百计解决有关人员的谋生和出路问题”。
记得媒体曾有报道,去年5月40名身着制服、臂戴袖标的乘警出现在上海地铁车厢,专治乱发小广告、强行乞讨、非法兜售、非法设摊等“四乱”现象,手段从警告处分直到拘留。效果如何?地铁乘客至今几乎每天都会碰到“四乱”的情况,说明治理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要不“集中整治”何又重来?
也许是“打击”式治理不能治本让人学聪明了,上海这次“集中整治”明确提出既要严肃执法,又要创造和谐氛围,要考虑从事“四乱”人员的生计问题。“譬如,对于无证摆摊设点的,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找工作。”
这种认识,除了来自“经验”,是否也是对舆论呼声的积极回应?近年来,全国各地城管与小贩的“游击战”引发悲剧不断,以“打击为本”的“整治”,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越来越不协调,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变城管执法模式,呼吁城市要给小商小贩留下生存空间。只要小商小贩的吃饭问题不解决,罚款、没收工具等“高压”手段不改变,“城管刚一走,摊位就回来”就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
对小商小贩,执法部门“同情其人,但是不能容忍其行”,较之“不容忍其行,更不同情其人”自然要人性得多。但真正的“同情”,恐怕还得以某种方式“容忍其行”,在地铁“吆卖”不行,在别的区域行不行?扰民不好,便民好不好?
因为,帮他们找工作、安顿他们相信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他们能自谋生路,其实也是为政府减负。从一些地方的做法看,“同情其人,容忍其行”,是有可能的。如乌鲁木齐,把小商小贩当成了“宝”,即便街边的临时小摊,也宽容以待。他们的大账算得清楚:政府不需要太大投入,就解决了不少人的生计问题。
和谐的出发点和人性的执法,事半功倍,也是城市文明的真正体现。不把社会的问题再次推给社会,而是想办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把管理和关心合二为一,才能彻底让城管与小贩的“游击战”熄火。
据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