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旅行社推出了“贫民窟一日游”的旅游项目,专门带外国游客到非洲最大的贫民窟之一——内罗毕的基贝拉贫民窟游览,这一独特“创意”在肯尼亚国内惹来不少争议。
非洲最大的贫民窟 据报道,基贝拉贫民窟一直以来都是外国记者了解非洲贫穷落后一面的“窗口”。肯尼亚“维多利亚旅行”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奥苏迪表示:“现在,外国游客对于肯尼亚的野外风景和野生动物已经感到厌倦,也没有人启发我们开发其他的旅游项目,于是我想到了这个新创意——贫民窟游。
”
基贝拉贫民窟位于内罗毕一个山谷里,是肯尼亚最贫穷的一个地方,在一条大约3公里长的街道两旁居住着大约80万名贫民。他们住在屋顶由锡做成的简陋房子里,房子外面的街道满布垃圾,空气中充斥着难闻的气味。奥苏迪表示,“贫民窟游”不但能够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还能令当地民众受惠。
潘基文带动“访问潮” 今年1月30日,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经来到基贝拉贫民窟参观,借此表达他对非洲民众生活状况的关切。随后,很多外国名人也纷纷到访基贝拉。对于外国人的热情关注,肯尼亚当地的媒体却感到不以为然。肯尼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国家日报》发表了一篇措词严厉的社论,社论质问说:“那些根本不懂得‘贫穷’的真正含义的人为什么对基贝拉这么有兴趣?!”“更具体地说,肯尼亚人自己对于这种关于我们落后、肮脏、穷困和被剥削的虚伪的‘问候’有什么感觉?”
实际好处太少 不需要同情 《国家日报》的记者在基贝拉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大部分当地民众对于外国人的关注没有太大的感觉。虽然他们承认基贝拉获得关注是好事情,而且还可能会令政府感到压力,促使他们帮助改善贫民窟居民的生存状况,但大多数人认为,“贫民窟游”能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好处实在太少,而尴尬的情绪却与日俱增。
基贝拉洗车工大卫·卡巴拉表示:“他们(外国游客)把我们当作木偶一样看待,他们想来这里拍一些照片,跟我们随便聊几句,然后就回去告诉朋友他们去过了非洲最落后的贫民窟。”
在基贝拉工作的社会团体也认为,当地民众对“贫民窟游”逐渐感到厌倦。当地一个慈善团体的负责人萨利姆表示,当初旅行社高调地推出“贫民窟游”,使得基贝拉的民众充满了盼头,但是随着时间渐渐过去,他们的生活条件却完全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当地民众越来越感到沮丧。
出生在肯尼亚另外一个贫民窟的萨利姆说:“情况已经开始失控,贫民窟游的开展方式并不受到当地人的欢迎,他们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侮辱。”萨利姆表示:“我想‘贫民窟游’这个概念起源于南非……但是基贝拉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实际行动。”
别让好心办坏事 肯尼亚旅行社最近推出的基贝拉“贫民窟游”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也引起了不少非议。
旅行社的初衷是好的——从其受欢迎程度来看,“贫民窟游”至少是个成功的创意,而且紧随外国游客而来的是大量的外汇收入和基贝拉在国际社会知名度的增加,旅行社还把部分收益回馈贫民窟。
外国游客的初衷也是好的——就算他们很多人对基贝拉的关注的背后可能潜藏着某种程度的好奇心甚至虚荣心,但是,为此而完全否定他们的善意,未免也不公平。至少他们没有对那个脏乱臭差的地方充满鄙夷,或者避之则吉。不远万里地离开温暖舒适的家来到基贝拉这个“人间炼狱”,此举背后的诚意不容否认。
但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将心比心,贫民窟居民日复一日地被人“像大猩猩一样”地拍照、接受千篇一律但于事无补的问候和安慰,感到厌倦也在所难免,受辱的感觉更是令人难堪。贫困者的生存状况值得关注,但他们的尊严同样不容忽略,没有人需要居高临下的“关怀”,即使是一贫如洗,他们同样需要平等和尊重。
关注贫困,但不要推销贫困,别让好心办坏事,这才是关键。(王希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