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青年时报》报道,钟南山在一次公益健康讲座上,形容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青年的高收入者40岁以前是以命博钱,40岁以后是以钱买命。“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工作做不好可以再努力,身体却像是空心玻璃球一样,一旦碎了就不能再恢复了”。
钟南山针对的是知识分子群体,但我认为这个范围应该更广泛,知识分子只是一个群体缩影,“以命博钱、以钱买命”几乎涵盖了不同的群体,戳中的是整个时代的隐痛。
过劳死、职业病、亚健康曾让人们谈虎色变,现如今,人们已经熟视无睹了;X奴、奔奔族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词汇开始流行,让人们读出的是苦涩。有调查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之间,发生年龄主要在35岁~60岁之间。还有一种说法是,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另有报道称,上个世纪70年代人有三成得胃癌、肝病、白血病。数字是冰冷的,比数字更冰冷的是现实的生存状态;疾病是让人恐惧的,比疾病更让人恐惧的是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的陀螺式生活。
《青年参考》2月10日的一篇报道让人百味杂陈。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怀特2006年7月发布的《世界快乐地图》报告,丹麦在全球178个国家中,列名快乐国家的榜首。主要原因不外乎我们可以想象的几点,高收入、高福利、高税收;职业不分贵贱,没人后悔入错行;收入多半交税,政府非常廉洁。
这篇报道传达的信息很明了,足够清廉的政府会减少社会运行成本,使全体国民享受更多的福祉;老板不颐指气使,员工就有尊严,没有朝不保夕的战战兢兢,享受平易近人的尊重,员工的工作状态自然是欢愉的。正如报道称,“因为身份平等、机会平等,社会安全又透明,所以丹麦人都能安心做自己。”安心做自己的丹麦人让人羡慕,羡慕之余更多的却是悲哀,因为不免参照国内,不免顾影自怜。
最近,在《百家讲坛》主讲《论语》的于丹火起来了。为什么火?说白了,于丹扮演了“心理医生”和“文化奶妈”的角色,一本《于丹〈论语〉心得》就是一份“心灵鸡汤”。简言之,我们活得太累,我们身心俱疲,我们需要解脱。但是,于丹真能拯救我们的悲苦吗?钟南山呢?我们自己呢?似乎都不行。惟一的釜底抽薪之道也许是类似丹麦一样的他山之石吧,但我们要等多久?(石朝云安徽 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