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傅与念大学的儿子扎出最大的莲花灯参展岭南首届民俗文化节
每年正月初九的乐安花灯会是南海区罗村镇传承了300多年的特有民间习俗,吸引着大批游客。然而,近年来,乐安花灯会显现出灯种单一、寓意单一、手工艺者减少等现象,不少民俗专家不禁担忧起它的传承问题。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南海区日前审核通过的首批12项“非遗”代表作中,乐安花灯会赫然列入名单中。昨天,乐安花灯几十年中最大的莲花灯走出古村,走进了春节在西樵山举办的岭南首届民俗文化节。据悉,这也是乐安花灯首次走出乐安,与旅游经济“联姻”。
满楼都是“生仔”灯
两盏大莲花灯是乐安村江启兴老师傅与在念大学的儿子江劲松花了近一个星期才扎好的。今年51岁的江师傅说,做了20多年花灯的他还是第一次扎出这么大的花灯,“在整个乐安,这两盏莲花灯也是最大的”。
昨天上午,记者随西樵镇旅游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到江师傅家取花灯,只见江师傅两层楼的家基本给花灯占据了。“有近千盏”,江师傅边说边从众多的花灯中提出两盏最大的莲花灯。“这两盏花灯比其它的花灯大几倍,灯高1.5米左右,仅灯花就有40多朵,名字分别叫“如意吉祥”和“观音送子”。每盏花灯下面都有几节彩纸做的莲藕,上面有两个慈姑。江师傅说,这是乐安花灯的传统,乐安花灯有生仔灯之说,莲藕和慈姑都分别寓意连生贵子。
花灯“重燃”列“非遗”
据悉,乐安花灯会起源于明末清初,文革期间曾一度“熄灭”,改革开放后再度“重燃”。扎作花灯的材料主要是彩纸和铁线,全部靠人工扎作而成,由于费时较多,且一年之中只有春节才会有人购买,因此,扎作人不可能以此为主要生计,一般利用农闲或工余时间扎作。目前只有平洲、乐安等少数地方有部分人群仍操此业。
今年2月8日,乐安花灯会被列入南海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按申报的程序,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后将报南海区政府进行正式公布。谈到乐安花灯会列入“非遗”名单,江师傅非常高兴,“将来,扎灯这活肯定会越干越多,花灯也会越来越值钱,能赚多点钱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来学扎灯,扎好灯。”有民俗专家指出,花灯会列入“非遗”,对其传承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走出乐安“逛”展会
据悉,每年乐安花灯会期间,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甚至港澳地区都有超过十万游客前来逛花灯。然而,近年来,花灯会显现出灯种单一、寓意单一、手工艺者减少等问题。另外,乐安花灯能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机会也只有每年正月初九这一天,尽管平洲、张槎等地有些地方在春节前也有零星摆卖,但毕竟能够展示出来的时间不多。
据西樵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花灯、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剪纸等都是西樵山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展出的重要民俗文化内容。其中,在整个春节期间,乐安将有多户人家在西樵山展售花灯。江师傅告诉记者,乐安花灯参加岭南民俗文化节,这是乐安花灯首次走出乐安,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打响乐安花灯的品牌,提升知名度。
李维宁 曾令华 摄影报道
图:大莲花灯比人还高
乐安花灯 美丽传说
罗村联星乐安花灯会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当地岗头村内有一位名叫麦苗青的青年男子,与妻子结婚8年,未有生育。每到花灯会时节,他们便忧从中来。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岁正月初九,乐安灯地上花灯如海人如潮。麦苗青和妻子一起逛灯地,突然,妻子肚痛难忍,便坐在附近一块石头上,过了不久,肚不痛了。这一年,他们喜得贵子,一家高兴。第二年花灯节,麦苗青自己扎了个莲花灯,下边扎一支莲藕承托着,还专门安上两个慈姑在花托上,挂在堂上,庆幸一番……
一传十,十传百,麦苗青得子的消息不翼而飞。他的妻子逛灯地,坐石头而怀孕的故事,更是传得神乎其神。此后,人们竞相效仿,形成了如今“万人空巷看花灯”民间习俗。
(Fish/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