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银监局统计,今年1月底,申城之内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同场竞技,银行机构的总数突破3100家,上海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
1月4日,央行正式推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央行上海总部落户、中国金融交易所成立、外资法人银行纷至沓来……一系列在中国金融史上可圈可点的事件表明:近年来,上海在业已建成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正在着力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框架。而在新一轮金融中心建设中,市场主体正在发挥更大的力量。
目前,上海聚集了我国主要门类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都已经建立。其中,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都是全国只此一家。上海证券市场是国内主板市场,成交金额约占全国的80%,截至今年1月22日,沪市总市值达到8.8万亿元;期货市场是国内三大之一,成交金额占全国近50%。
活跃的成交吸引众多海内外金融机构集聚上海。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首批获准的9家外资银行均选择将上海作为注册地。在沪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已增至100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增至109家,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652亿美元,占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56%。浦东汇聚了包括中国银联以及五大商业银行在内的27家中外银行营运、数据、研发、信用卡中心,使上海成为人民币的交易中心。一批新型金融机构,如货币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纷纷落户上海,丰富了上海金融机构的种类。2005年8月,定位于总行货币政策操作平台和金融市场监测管理平台的央行上海总部成立,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增添强力引擎。
以开放促改革、在竞争中实现合作,是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框架的又一特点。面对国内优质企业蜂拥海外上市的现实,管理层下决心解决股权分置的难题,扫除了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结构性障碍,最终促使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一批蓝筹回归上海主板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在对中国金融市场“补缺”的同时,促进国内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以及即将诞生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上海金融市场产品,增强了金融市场功能。
随着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改造上市,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曾经困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外部客观条件正在日益向好。最近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适应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是自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以来,中央对上海的又一次鞭策。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方星海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需求,也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