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承德记者邓学军见习记者陈宝云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喜庆、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不管身在何处,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让家更温暖,让情更深厚。除了这份浓浓的亲情之外,春节的喜庆和吉祥也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与期盼。
豆腐,豆包,年糕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满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岁,玩一宿。”这句在承德流传很久的谚语将年根儿底下人们的生活演绎得紧张而有序。大家每逢过年要准备许多好吃的东西,如磨豆腐、蒸豆包、蒸年糕等。在武场村贺志明家,记者看到他正在为一些村民做豆腐。“以前一到过年,每家每户都自个儿做豆腐,现在大部分人都是找人来做。”贺志明说他每天只能做两锅豆腐,以前豆腐都是人推或毛驴拉着石磨来磨豆子,现在都换成了电动的沙磨,虽然省了不少人力,但味道却不如以前了。“做豆腐有这么几道工序,洗豆子、磨豆子、加热水、过包、烧开了点卤水、压包,一般来说一斤豆子能出两斤半豆腐。”豆腐刚做出来,大伙第一件事就是吃热汤豆腐,新鲜嫩滑的豆腐,蘸着辣椒吃,再喝上一口浓浓的豆浆,那可是别有风味啊。吃饱了,喝足了,人们就开始接着做冻豆腐、炸豆腐了。承德本地人讲究将过年食用的主食提前做好,存起来,过年时亲朋好友来了,主食一热再炒上几道下酒菜,一桌佳肴就端上桌了。今年81岁的尹忠老人告诉我们,承德过年还讲究贴“春条”(也叫炕条),长长的春条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写上“宜入新春乐,财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宝垛一垛,人财两旺好,老少齐安乐,大吉大利”。赶年集,购置各种春节食品、杂货、香烛、鞭炮,还有给孩子买的新衣服,这都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事,每到这时,集市上就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还愿杆子”,“妈妈口袋”
承德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同样的心情,不同的方式,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在迎接着春节的到来。满族人过年突出祭祖的活动,一进腊月,大家都会在自家院里最为显著的位置立一个“还愿杆子”(满语“索罗杆”),杆顶挂个斗形的容器,里面放上肉等饭食,供飞来的喜鹊食用。据对满族年俗有一定研究的尹忠老人介绍,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当年喜鹊救过努尔哈赤的性命,从那以后满族人都会进行这个祭祀活动。大年三十那天,他们都会在自家西墙上悬挂“祖宗板”,清晨祭祖,先在“祖宗板”上贴好“白挂线”,上刻有满文“吉祥如意”、“新年更新”等,然后在祭桌上摆好供品:祭肉一块置大瓷盘里,上插木柄尖刀一把,刀柄向西,表示祖宗可以亲手切肉而食;黄米饭5碗,每碗上插以新棉花捻成的灯芯一根,蘸上酥油;酒5盅;放木筷、勺、叉各5把,香炉1个。靠“祖宗板”西南还供有“妈妈口袋”(也叫子孙袋),放另一份祭品。卯时或酉时上香,燃藏香,然后依长幼之序叩头跪拜。礼成撤供。这天晚上,家中晚辈向长辈叩头,名曰“辞岁”。是夜,家里包饺子,午夜煮食,合家团聚,鞭炮齐鸣,灯火辉煌,彻夜不眠,名曰“守岁”。蒙古族人,一项主要活动就是到寺里上香,每年正月十三,承德大佛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由寺里的喇嘛头戴面具,舞起“跳布扎”,吹起“罡筒”,以驱除邪魔。
欢欢喜喜逛花会
相传,自清康熙皇帝的姑母固佑淑慧下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布腾,每年往来途经隆化行宫逗留,在行宫附近北街修建了娘娘庙,随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也陆续建成,花会也因此在承德兴起。每逢春节,各地的花会都会粉墨登场,届时,大家会推出“会首”,负责组织举办一系列活动,在此期间,具有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各族特色的各种表演项目如:踩寸跷、太平鼓、五虎棍、背歌等等争奇斗胜,各显其绝。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二,在承德市甲山镇富台子村广场上,迎接春节的花会排演正式开场。刚打工回来才两天的刘长江,早早地就来到了广场上,几位敲鼓的、拍钹的、吹唢呐的艺人正在排练。当鼓点一打到舞狮的点上时,刘长江就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还不时给大家指正哪些地方敲得不对。刘长江说,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舞狮,每年到过年时,当鼓点响起,他一边舞动着喜庆的狮子头,一边踩着鼓点行进,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走街串巷地一路舞下来也不觉得累,大家高兴自己也高兴。”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长江把自己的技艺传给了儿子刘东旭。“我儿子今年19岁,已经舞了三年狮子了。”一提起儿子舞狮的事,他满脸的自豪。一会儿,一个十来岁穿着扭秧歌服装的小女孩跑到刘长江跟前,让他给买个卡头花的卡子,原来这个女孩是刘长江的女儿。虽然年龄不大,但问到她跟爸爸谁扭秧歌的水平高时,女孩毫不犹豫地说:“我爸没我好!”听到这个回答,周围的人也跟着大笑起来。排演还有几分钟就要开始了,花会的会首刘富忙着给演员们挨个儿整理服装,并不时交代着一些演出事项。“咚咚咚咚……咚咚咚……”第一场排演正式开始。首先登场的是舞狮,两头狮子时动时静,时快时慢,腾挪纵越,雄姿勃发,正当大家为队员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叫好时,其中一头狮子在跨越另一头狮子时没有配合好,一名队员跌倒在了水泥地上。一时间大家都围了上来,最紧张的要数刘富,如果队员受伤严重,那将影响下一步的演出安排。幸运的是这名队员只是轻微擦伤,这也让刘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着,秧歌成了广场上的焦点。队员们整齐地扭动着,一把把扇子在他们的手中绽放如朵朵莲花。骑驴的“老太太”和赶驴的“老爷子”相互嬉戏,两个十几岁的小孩戴着不合尺寸的面具,一会儿踢打,一会儿玩闹,快乐地跟在队伍的后面。据刘富介绍,他们一般从初四开始在本村演出,然后就会应邀参加许多地方的花会,以挣得一些演出费,为今后置办行头做积蓄。
热热闹闹游庙会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吃完辞岁的饺子,度过守岁的团圆夜,就到了正月初一,春节的活动和新的一年一同拉开了帷幕。初一,古称为“三元”,即岁(年)之元、时(季)之元、月之元。一大早,前去承德大佛寺(指普宁寺)上新年第一炷香的人就会络绎不绝,以祈求一年平平安安。初二,走亲访友的就多了起来。这一天,新嫁出去的媳妇要在丈夫的陪同下回娘家,但不能呆太久。初五俗称“破五”,初五以前多吃年前蒸好的年糕、馒头、黏饽饽等熟食,不得以生米做饭,至初五则破除禁令。初六,出嫁的女儿由娘家的小辈儿接回娘家。与此同时,各地的庙会、花会也会将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正月十三,普宁寺“打鬼”,一连三天,是承德最大的庙会。当天,堪布喇嘛身披黄锦衣袍坐在车上,双手持钵,各侍从手持法器,跟随左右,前呼后拥,还有四大天王、三十六地煞,七十二金刚等,鼓吹在前,徐徐前进,众喇嘛手执曲锤柄鼓,有鸣锣开道者,有吹罡筒者,有演念经文者,在广场绕行一周。广场中间搭有打鬼亭,上有用面制的“鬼王”,有人念经致祭,喇嘛们舞蹈着打鬼动作,最后有鹿首金刚佛以利斧将“魔鬼”劈碎,以火焚之。这时围观的群众就会一拥而上争抢“鬼王”和祭品,名为“抢霸凛”。承德被有些人称为寺庙之城,因此庙会与民间节日相互辉映,也就成了承德民俗风情中的一大亮点。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各式的灯笼就成了主角,到处悬灯结彩,火树银花。在双峰寺附近的老年沟,人们会用面做成碗状,晾干后插上棉花,倒点油,到晚上7时多,就开始“撒路灯”的活动,祈求一年出行平安。到了正月二十五,这天家家户户于天亮之前在院内用火灰画几个囤形,中间撒上小米,以象征仓满囤流,来年生活富足。从这天以后,年味就会悄然淡下来。
◎承德春节年俗活动
市区:正月初五、初六,在市中心广场举办近郊农村花会展演;初六,市评剧团将在德汇门广场进行表演;初八,市评剧团将下乡演出。隆化县:正月十三到十六陆续举办“民间花会”。滦平县:正月十三到十六,8个重点乡镇的民间花会恢复全部档数;正月十四到十五为“花会调演”。丰宁:正月十一到十五“春节花会展演”;元宵节举办“元宵节演唱会”。承德县:正月初五以后“民间花会”。宽城:正月十五前后,各乡镇组织民间花会。
各民族的风味年
按汉族、蒙古族、满族习俗,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便进入过年活动,汉、满族称“过小年”,蒙古族叫送火神的“年火”日。这天全家团聚饮宴,以后便大清扫、沐浴、换新衣。蒙古族布置蒙古包内外,穿新皮靴,新袍,给马备新鞍,挂灯,垒旺火堆;宰牛杀羊,把放上哈达的整牛羊送给至亲好友。塔吉克族的“奇地前笛尔节”和汉族农历节一样,只是在三月间举行。珞巴族过年有自己的民族历法规定,比较原始,各地年节日期能统一,有的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有的要到二月过年。独龙族过年称“长秋哇”或“农瓦德路”,约在每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间,日期不定。除了互拜新年,歌舞时要到各家去祝一年丰收、顺利、平安。普米族的“大过年”,要举行三天至半月,除做各种准备及祭房头、接祖先,迎新年祝吉祥外,初一男女老幼互相贺年。哈尼族过十月年,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作为岁首,直过到申猴日,约过五天。苗寨于农历十月逢一个吉祥的卯日便开始过苗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酿酒、打耙,祝新年顺利、丰收。水族的年节称为“借端”节。最北方的赫哲族过年非常隆重,年前,各家早已准备了冰下钓来的鱼和兽肉等丰美食品,村落间从初一到十五欢天喜地。(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