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时的南大街街景。东大街进士坊。南大街绸布庄的招牌文字。如今的山海关大街街景。
本报记者 李延利 李淑丽/文 本报记者 刘光昱/图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将徐达建山海关。一座城池的建立,第一要有兵,第二要有民,这里逐渐涌现出大量的商铺和天南海北的移民,以关城内的钟鼓楼为中心,建起东、西、南、北“十”字形相交的四条大街。
伴随着这座古城的兴衰旧事,四条古街也走过了繁华与没落,过往烟云掩映在古旧建筑的残垣断壁上,也浮泛在历史和野史杂陈的文字中。
时至年根,冬日暖阳,凝望街衢遗存的古风雅韵,倾听故事里的人和事,浮想经现代能工巧匠复旧后它们的样子……
古街承载关城六百余年历史
四条古街为城内主要干道,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短,鸟瞰呈矩形,至今,四条古街仍保持明清时期的方格网状街巷布局。
作为重要的通商关口,东西南北大街曾是沟通东西、盛极一时的商业汇集地,据史料记载,清代盛世时王朝税收的四分之一来自山海关。跟东、西、南大街的繁华热闹相比,北街相对萧条些。
在山海关土生土长、研究山海关多年的刘建先生介绍,历史上,四条古街上曾有过很多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大多秉承“诚信经营、货真价实、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为繁荣古城经济做出了贡献。
南大街过去以钱、粮、当号为主,还有金店、绸布庄。比如,过去有一个最大的商号永茂居杂货店,独揽全城杂货生意,是晚清民国开张、三家合股经营的,一个是老郑家,就是六条的郑大林、郑大和,这些人的后人都还在,还有老王家、老谷家三家。
过去杂货分为上杂货与下杂货,永茂居经营的属于上杂货,包括棉布、百货、绸缎、干鲜果品、海鲜等;下杂货包括农村用的绳子、套包、筛子、筐、扁担等。
另外就是金店,像一进南门有一个华茂昌,现在城外的久华金店就是取了它的一个字。华茂昌金店是老白家开的,它的结构是前店后作,前边卖后面是作坊。过去订做金银首饰由匠人制作,不像现在都是自动化,过去吹活儿的都是嘴吹。金店的土一年换一次,过去有人专门买这种土,它能淘出金末来,就是金砂。华茂昌的首饰在民国时的河北一带是免检的,成色都是4个九的,老字号、有信誉,里面要打上它的印章,如同现在的商标。华茂昌出售金条、小元宝、戒指、麒麟锁等金银制品,还可以订做金银碗筷等器物。
实地探访,我们来到了南大街那座前身为绸布庄的西式建筑前,“本店自运苏杭绸缎”等几行招牌文字依旧清晰,廊檐上绿白相间的雕花装饰和底部铜钱造型,彰显中西合璧工艺之妙,岁月更迭,依然保存较为完好。
举目北望,新近修建的钟鼓楼就在眼前,它造型古朴,巍峨高耸,“吉星高照”四个大字极富古韵。在古代,这里不但是古城的防御体系之一,也是古城百姓祈祷吉祥的场所。
古城山海关的魅力之一就是至今关城内还保存着100多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虽然大门外的“下马石”、“石鼓”已风化残损,老榆木大门上的漆已经快脱落没了,甚至房顶上也长出了蒿草,但这些丝毫没有减弱山海关几百年积淀下来的韵味。这些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多集中在东三条至东六条一带,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厨房等,门窗皆朝向院子,对外不开窗,正房坐北朝南,其他为厢房,并设有耳房、月亮门、门洞子、垂花门等。
古城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如明代晚期的明吴三桂部队、清多尔衮部队、李自成农民军几股军事势力在此聚集数次交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两次直奉军阀混战,“榆关事变”日本入侵、中国军队抗战等等,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四条古街的建筑也屡遭劫难。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将四条古街的重修提到了议事日程,钟鼓楼、望洋楼、迎恩楼等相继修复,古城再闻晨钟暮鼓,明清古风日渐显示。
古街几多风流人物
在关城西大街北侧,有一座尖顶拱门、气派十足的西式小楼,在古城保护开发的规划中,它将作为主体兴建成“东北军俱乐部”旅游项目。
很多老山海关人都知道,事实上,这座洋楼最早叫作“田中玉公馆”,它的主人就是北洋政府时代大名鼎鼎的山东督军兼省长田中玉。这位从山海关小高建庄走出去的军阀在山东做官时,因“重聚敛、首鼠两端”,终被卷入政治旋涡被迫引咎辞职。然而,田中玉在家乡投资办教育的义举,至今让家乡人感恩戴德。
年少时求学的艰辛和读书的重要,给田氏一家人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遵从祖母和母亲的意愿,从1919年开始,田中玉出巨资筹建“河北省田氏私立中学校”。1921年秋天,田氏中学正式开学。学校就坐落在“天下第一关”西北脚下,校名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亲笔手书,校园东北两方以关城城墙为界,占地面积足有4万余平方米。学校重金邀请京津等地名师任教,理化实验室、图书馆、阶梯教室等各种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这在当时的冀东地区是首屈一指的。田氏中学面向庶民大众招生,一律是免费就读。许多老校友回忆,那时每学期开学,学生只需交纳两块大洋的预偿费,到期末,只要没损坏过公物,就可以到校务处领回两块大洋,高高兴兴放假了。
继创办田氏中学后,田中玉又陆续捐资建立田氏中学预备班,田氏私立中学初级女子中学部和田氏私立初级小学校八所,极大地推进了山海关近代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1935年,66岁的田中玉带着晚年仕途一蹶不振的抑郁,病逝于大连,他的戎马生涯虽然毁誉参半,但留给家乡的宝贵教育遗产却光耀子孙,恩泽百世。
在民间,四条古街上的名人轶事不胜枚举。刘建先生给我们讲了萧显写匾的故事。萧显是明山海卫人,成化八年(1472年)中进士,做过京官,退休后经常到东街茶馆喝茶,在那里写下“天下第一关”的匾。可为什么这块匾上没有落款呢,是因为萧显写好这块匾后,一把无名大火将匾烧毁。烧后怎样复制呢?话说东街一家饭馆里有一个不识字的刷锅人,传说他刷锅时经常远远看着这块匾,边刷边看二十年,那块匾的字迹早已烂熟于心。匾烧毁后县衙开始悬赏写匾,好多文人、进士报名,可都无法复制,这时候刷锅人来报名了,老爷一听说他不识字,当即大怒,但经堂上人劝阻后,决定让他试后再定罪不迟。刷锅人拿出炊具刷子,瞬间竟写出了“天下第一关”几个大字,简直与萧显的原字不差分毫。待他将原委道来,众人赞叹不已,这样这块匾就“复活”了,自然如此复制成的匾也便没有落款了。
还有坐落在南大街三条绸布庄的传说。它是老王家的买卖,是王三佛爷开的。王三佛爷是山东人,腊月里带着老婆孩子,推着小车大半夜逃荒到关里,往哪儿住呢?去旅店没有钱,蹲街上得冻死人。怎么办?天下穷人心连心,以前三条小菜园子有一座小房子扔了多少年没人住,大家就帮忙收拾了说:“不嫌弃就住下吧,弄点剩饭菜、架一口锅凑合口吃的。”话说两口子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三个金人对他们说:“主人你终于来了,这点柴火替你看了多少年了,这回可是完璧归赵了。”两口子一觉醒来,互诉所梦竟然是一样的情景,甚觉蹊跷,于是找来两把小镐在小房子里挖掘,一下子竟挖出三缸金子。自那以后他们就发财了,用这些金元宝买来材料盖了一所厅堂瓦舍的院落,就是现在的“王家大院”(现在是一座民俗博物馆),到晚清民国年间又盖了一座店铺———绸布庄,取字号“万货全”,后更名为百货公司。这个王三佛心肠好,发财后修桥、补路、修庙,乐善好施,大伙儿称之“王三佛爷”。后来他花钱捐了一个官,是盐运使的肥缺。
古城厢即将建成新商肆
2006年7月29日,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机器的轰鸣声,山海关古城四条大街街景正式开始动工修建,预计今年完工后,将形成一个可为游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套服务的中心区域,而过去山海关纯观赏性的单一旅游格局也将被打破。
据了解,四条大街街景整治是今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实施“999”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预计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2007年完工,是自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启动以来投资最大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四条大街沿街总长为2079米,整体规划内土地面积289.5亩,建筑风格为明清式样仿古建筑,新建建筑以一、二层为主,青砖墙、灰瓦顶,门窗以红绿黑为主色调。
四条大街是山海关古城的“畅通出口”和核心道路,作为重要的通商关口,这里曾是沟通东西、盛极一时的商业汇集地。整治后的四条大街将建成集旅游、文化、地产、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旅游中心区域,以鼎盛的人气和商流确保古城“活”起来。
其中,东西大街将恢复明代建筑风格的商业步行街,以展示军事、文化、名人府第、古道历史为主,包括商住的高丽馆、蒙古驿馆,经营文房四宝、陶艺木器的先师庙、鲁班庙,休闲餐饮的淳字铺、保字铺,讲习武道的振远镖局,经营医药的常春堂。南北大街将恢复清代建筑风格的商业步行街,通过市井民俗文化全面展示山海关古朴厚重的民风,如四条包子铺、马记烧饼等传统小吃,带有天桥风格的榆关旧市,四合院商住及酒吧一条街等中西合璧的休闲娱乐场所等;同时以钟鼓楼为核心,恢复老字号泰字铺、美字铺、明字铺、德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