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可以称得上是北京的“结婚年”。昨天,北京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公布数字,全市去年结婚登记人数共17万余对,比2005年增加77%,创近25年来结婚最高峰。其中,北京居民与外省市居民结婚比例已占四成以上。
80年代出生的适婚人数增多
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昨天通报了2006年结婚登记人数,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长李紫薇介绍,去年结婚登记人数大幅增长,适婚人群基数增加是最根本的原因。北京目前结婚人群主要以25至30岁之间最为集中,大部分8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已经逐渐达到法定结婚年龄。
根据分析,随着北京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外地来京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北京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人才进京和外地大学生留京,这类人群平均年龄轻,属于适婚群体,这也增加了北京市的适婚人群基数。另外,随着再婚人数的增加,也增加了适婚人群的数量。
据了解,2006年北京市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登记171299对,比2005年增加了77%。1980年和1981年曾出现结婚登记高峰期,即每年有20万对新人结婚,之后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
本市居民与外地人结婚占四成
本市居民与外省市居民结婚有增长趋势,去年北京居民和外省市居民结婚人数占全市结婚总数的40%以上,而这一数据在2001年只有28%。这也是造成结婚人数增多的一大原因。
李紫薇介绍,北京创业环境好就业机会多,吸引了更多的外省市居民来京发展,随着北京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北京居民和外省市居民的交往频率大大提高,联姻几率也相应提高。另外,北京市放宽了本市居民同外省市居民结婚所生子女的落户政策,打消了不少北京居民同外省市居民结婚的后顾之忧。
受习俗影响赶在双春年登记
受到传统习俗影响,不少新人赶在2006年结婚。一是认为2006年是双春年,2007年又是猪年,为了生个“猪宝宝”,不少新人提前登记。“爱情永远是春天,跟节气变化没关系”,针对社会上所谓“无春年”、“寡妇年”不宜结婚的说法,李紫薇处长认为,婚姻主要是依靠夫妻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培养感情为主,应该倡导文明结婚。
对于2007年“无春不宜结婚”的传言,婚姻管理处表示,传统习俗对80年代的新人影响不大,加上结婚人群的基数很大,今年结婚人数可能维持在10万对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