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等“4月1日起完全禁止外国人在俄罗斯市场从事零售业”的法令完全生效,莫斯科市政府就取消该项政策。但“开禁”仅限于莫斯科,俄罗斯其他地区目前对此尚无动作。此前,俄政府规定从2007年1月15日起,外国人在俄零售市场中所占摊位数不得超过40%,4月1日起完全禁止外国人在俄罗斯市场从事零售业。此外,2007年1月1日起,外国公民一律将被禁止在俄罗斯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
政策
12日外国人可重回市场
据悉,莫斯科市政府8日晚间紧急召开有关移民和市场问题的会议,决定取消从1月15日起实施的限制外国人在俄市场从事零售业的法令。
俄联邦政府此前发布的这项法令规定,1月15日起,外国人在俄零售市场中所占摊位数不得超过40%,4月1日起完全禁止外国人在俄罗斯市场从事零售业。
莫斯科市消费市场和服务司副司长斯列帕科在会议结束后对外界宣布:“外国移民12日起就可以重新回到零售市场工作。”他称,自零售禁令实施以来,莫斯科的市场状况就越来越糟。该市零售市场上的食品和商品价格已大幅上涨,肉类和蔬菜价格涨幅尤高。零售禁令还造成了莫斯科各市场70%以上的摊位空置。这些严重后果证明该法令并不适用。
调整
让市场重新焕发生机
除紧急取消零售禁令外,莫斯科市政府还作出“谁想在市场工作就可以工作”的决定。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认为,取消零售禁令不仅可以让市场重新焕发生机,还能把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主要是食品价格平均降低15%~20%。据莫斯科市相关部门统计,有3万名来自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外国人因零售禁令离开了莫斯科的市场。但俄罗斯人并没有随后填补这些空置的摊位。而一项最新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实施零售禁令后,59%的俄罗斯居民认为,政府所形容的该法令将带来的良好结果并没有出现,也没有看到市场上的商品种类、质量、价格和服务等因此有什么起色。
回放
10万中国商人受禁令苦
一直以来,俄罗斯零售市场由外来人口占据垄断优势。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人曾经长期控制俄罗斯的水果蔬菜市场,而在日用百货商品市场则多是中国和越南人。俄罗斯中小经营者如果没有良好的货源和关系,很难在这些市场里面站住脚跟。由于外来经营者的强大竞争力,俄罗斯个体小商户很多都沦落到转手倒卖外国商户的商品。
俄官方表示,独联体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不仅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还导致国家犯罪局势的恶化。2006年10月16日,俄总统普京敦促政府尽快采取措施,整顿各商品市场秩序,保护俄公民利益。为此,俄政府通过了这一法令。这一禁令对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影响最大,约波及10万中国商人。
展望
中国人应积极寻找新出路
俄罗斯问题专家容女士说,俄罗斯所采取的这种措施,其中对帐篷和露天市场从事商品零售业务的限制对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影响最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俄罗斯规范市场环境和秩序的举措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取消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权利,进入俄罗斯市场的货源就必须进入正规商场,而进入正规商场的货物必须出具海关报关单,这就迫使外国商品必须通过白色渠道进入俄罗斯,灰色清关将得到根本遏制。就算可能走一些弯路,但主要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专家分析认为,对在市场从事零售行业的中国人来说,当前的关键在于迅速寻找新的出路,根据自身情况寻找解决对策。比如雇用俄罗斯工人,寻找稳固的俄罗斯客户,或者与有实力的俄罗斯伙伴达成合作关系等举措。
链接
俄对禁令看法不一
事实上,对于禁令的颁布,在俄罗斯国内也是看法不一。目前清查行动已迫使许多非法移民离开市场,然而俄政府遵照普京指示为本国公民“夺回”的工作岗位,却依旧乏人问津。一种声音认为这种做法将造成俄国内的零售业危机,因为,根本没有办法找到足够的俄罗斯人去填补外国劳工离开后的岗位空缺;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俄罗斯的大型商业零售网络已经越来越完善,完全可以离开外国人而进行良好的运作。其次,俄罗斯地区许多市场的空荡,已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当地居民认为,标有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对大学生、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中国商人从市场撤离,将引起当地物价大幅上涨,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分析
俄整顿市场的用意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一落千丈。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大量外国商人开始涌入俄罗斯,开起了买卖廉价小商品的市场。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商人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出国门,到全世界淘金。他们也的确在俄罗斯赚到了钱,而且数目可观。然而一些市场实际上已经被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黑帮所控制,“只要出了市场,随时都有可能被‘光头党’掏走你身上所有的现金”。这些市场面临的问题远不止黑社会那么简单。市场的管理者,向商人们收取每月超过5000美元的摊位租金和杂费,却只需向政府缴纳极少的费用。如果说1990年代初是因为形势所迫,那么,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露天市场带来的这些负面问题,越来越为俄罗斯人所重视。
对策
中国商人自谋出路
1月15日,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正式生效。此规定大大冲击了在俄罗斯从事零售业的中国商人。
类型一:
贱卖商品 只能回国
在莫斯科做了整整6年服装生意的浙江乐清商人森五木,终于卖掉了最后一件风衣,半价。第二天,他就回到了北京,“人心惶惶,但总算可以回家过个年了”。尽管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在乌苏里斯克,还有很多像森五木这样的中国零售商人仍在观望。“整顿活动势在必行。”一名俄罗斯官员表示,“这将预示着中俄贸易的一种模式的终结。”
“现在已经不是手推肩扛做国际贸易的时代了。中国商人也要适时调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从事俄罗斯研究的专家王郦久研究员这样认为。而森五木,在离开和他“一起拼搏了6年的集装箱柜台”时,“想再看一眼,最后还是没看就走了”。
类型二:
继续观望 减少损失
张永嘉和森五木一样,是来自浙江的商人,然而他选择了把价值800万人民币的皮衣暂时留在莫斯科的仓库。“贱卖损失太大了,不可能。”他对记者说,“先回莫斯科,看看情况再说了。”位于莫斯科市东部近郊的“切尔基佐夫市场”是中国商人最集中的一处露天市场。这个占地超过20公顷的市场这两天生意还算不错。“大家现在都在议论整顿市场的事儿,可这事咱做不了主,还是该干啥干啥呗!”一位中国女老板一边笑着给客人拿货,一边对记者说。而经营女装的福建人小李则认为,就目前来说,减少进货或许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类型三:
生意照做 雇人看摊
在莫斯科市东北部,有个被称作“一只蚂蚁”的大型小商品市场,很多华商在这里从事着轻工业品的经营。这里对政府的限制禁令反应似乎并不特别强烈,只有眼神中透露出些微的不安。据悉,俄政府将从2007年7月1日起对这个市场开始清理。不过许多华商和这里的莫斯科人一样,认为这次清理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在莫斯科西北部有个中国聚居的“唐人楼”,楼里的中国人大多在“一只蚂蚁”里做生意。一位小伙子对记者说:“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春节后我还回来。不让练摊了,我们可以雇一个俄罗斯人给我们打工啊。”
陆瑶在中国一家专门从事中俄贸易、物流业务的公司工作,她的态度也并不悲观。“至少目前来看,无论是从中国过去俄罗斯的货物,还是从俄罗斯过来的货物,数量上都没有明显的减少。新规定的执行也要一个过程吧。”“再说了,政策是国家层面的事,中国人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俄罗斯也还不是一样。”
类型四:
长远发展 积极转型
“这对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发展,长远看是一件好事情。”王郦久这样评价俄罗斯政府的清理措施,“俄罗斯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中国商人更应该考虑的,是从落后的、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贸模式的转型。总不能一直这样非法地、没有保障地把生意一直做下去吧!”浙江商人张永嘉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转型。摆着价值800万的皮衣在莫斯科,他已经开始办理在俄罗斯注册公司的手续。“我靠俄罗斯的熟人弄来的内部消息,这样就可以继续在俄罗斯经营下去了,给政府交税。”他说,“托了人,反正4月份之前,手续肯定能办好。”
本版供稿:南方周末 臧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