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从今天开始至2月16日,我省铁路、公路、航空将全面迎来节前春运客流高峰。各运输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旅客提供更为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条件。“和谐”成为今年春运的主题。
一年一度的春运开始了。
对很多人来说,年夜饭的香气,总伴随着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这仿佛成了“中国年”的基本特征。不过,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些细微而令人欣喜的变化悄然发生,它是和谐的时代主题的投影,也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一个脚注。依然有旅途劳顿,依然有不和谐的音符,但人们清晰地感受到,车轮隆隆声中,春天的气息正扑面而来。
平价春运:惠及百姓
自上世纪50年代有春运以来,第一个“平价”春运,毫无预兆地来临了。
火车票、汽车票不涨价,对广大旅客而言,不啻于新春收到来自交通、铁路部门的一份大礼。一名旅客的评价是:这体现出公共事业部门深刻反思如何惠及全民,特别是弱势阶层的诚意,让人听到了和谐社会到来的清晰足音。
在安徽,2007年春运,将有近5000万人次出行,平价春运,惠及的是全社会!
不过,当幸福猝然而至,人们也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像这样涉及全民的公共政策调整,能不能制度化?能不能也让老百姓有一点知情权、参与权?
还有个前提是:旅客必须能买到票。否则通过正常渠道购不到票,求助于“黄牛”,老百姓也省不下什么。今年,合肥火车站、合肥长途汽车站、阜阳火车站,增开的售票窗口均创历史之最。此外,电话购票、上门办团购……购票方式变得更为多元、灵活。2月3日,从宁波出发的首列农民工专列,顺利到达阜阳站,1600多名皖籍农民工在欢声笑语中返回家园。铁路部门加开了大批农民工专列,公路客运部门也发送大量的民工包车,皖籍民工的春运之旅变得更为便捷。
以人为本,关怀弱势群体,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文明、理性之光。人们希望,有关部门的这种努力能贯穿春运始终,化作更多真诚的行动。
和谐春运:平安有序
2月12日、13日,合肥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看不到汹涌的人潮、售票厅的“长龙”,不算太多的旅客在购票、候车、上车,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春运的客流高峰仍未到来,除了元旦春节相隔时间较长、学生放假较早的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政府加强“清欠”,农民工早早拿到工钱,纷纷提前回家过年了。
春运中,“绿皮车”消失了,代之以与世界接轨的“动车组”;依维柯淘汰了,换成了风驰电掣的豪华大巴;铁路经过了5次大提速,速度更快。去年,我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700公里;实施村村通工程,逾1万公里的水泥路、油路通到田间地头,设施更优。春运,于是变得更加从容。
车站里,靓丽的迎宾、导乘小姐耐心服务,工作人员细心地为残疾人、妇婴旅客提供特殊照顾,火车上有了充足的热水、药品和平价餐饮,客车的超载、甩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票价不涨服务涨”,交通、铁路部门的这句承诺,在人们心中正变成沉甸甸的现实。
一个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春运在悄悄地“变脸”。
到目前为止,我省春运客流波澜不起;旅客出行,演变成一次被亲情和喜庆包围的轻松旅行,而不是春运“常态”的疲惫出征。其实,回归愉悦、喜庆、轻松,这才应当是春运的本质属性,加快为春运“解套”,应是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方向。
春运高峰:考验交通
对我省春运来说,真正的考验尚未来到。节前,2月14日至16日,铁路、公路才会迎来一次真正的客流高峰。
尽管交通部门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一票难求的喟叹还是此起彼伏。合肥到西安、成都方向,铁路运力极度紧缺,正月初五至初七,合肥到京、沪、穗方向火车票尤为紧张,往往在一两个钟头里即告售罄。初十前后,尤其是正月十六至正月十九,大批农民工将整装出发,光阜阳火车站,日发送旅客就在七八万人,蚌埠、合肥等地铁路、交通部门也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春运高峰,旅客出行的难易、苦乐,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营建和谐社会的“试金石”。春运的主要矛盾和压力体现在中长途旅客流,铁路部门的责任尤其重大。有必要打破部门的藩篱,加强公铁联动,尽最大可能调配运力,让广大旅客走得了,走得好。
需求暴涨,而运能不足,仍是春运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的要求。“十五”期间,我省高速公路增加了1037公里,而铁路仅修筑了200多公里,建设严重滞后。不过,这种局面将很快改观。“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铁路新线198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800公里。我省正实施千亿铁路建设规划,同时高速公路加快跨越式发展,交通面貌将彻底“变脸”。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春运难,不再是一个沉重的公共话题,而仅仅是存留于人们心中的一段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