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堂南门出口,老谢又买了两串印着毛主席像的挂饰,一串准备挂在家里,另一串带给女儿。“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虽然脑出血后遗症影响了老谢的记忆,他还是能背诵出《纪念白求恩》中的句子。“我年轻时会背毛主席的很多著作,老三篇等等。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毛主席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教会我怎么做人。”专题大孝至爱――倾情照顾亡妻亲人的煤矿工人谢延信
访谈记者讲述谢延信事迹报道背后的故事 头条 中原孝贤谢延信北京游记 观察 林秀贞谢延信共话孝道 访谈 专家曾业松谈“‘县官培训为新农村建设铺路” 人物文章排行榜 毛岸英与毛岸青去苏联前后
点我订阅
#####7-#####
#####8-#####
“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河南矿工谢延信始终认为自己30多年来照顾亡妻父母和呆傻妻弟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30多年的“平常事情”却在今天带给他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带着一个心愿,一份感激,一点自豪,还有满腔的激动,谢延信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走出河南,第一次来到了北京。
老谢第一次坐火车,一宿都没睡着?,可第二天仍然起得很早。他告诉记者,最想去的地方是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54岁的老谢和他大多数同辈人一样,对天安门和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感情。家中一角悬挂的毛主席画像是他的精神寄托,到北京看毛主席是他从小就有的心愿。由于周一毛主席纪念堂不开放参观,老谢的圆梦之旅分成了两部分,第一天先看天安门,第二天再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全文]
#####9-#####
谢延信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话不多。因为几次脑出血,很多事情他都记不清了,对于我们的问题他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说不好”。
虽然话不多,采访的几天里谢延信的脸上总是挂着憨直的笑容,笑容里是朴实和亲切。
邻居和同事们说老谢就是这样的人,每天都是笑呵呵的。我相信这是真的,这应该就是谢延信处世的态度。
30多年里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去世后撒手丢下的双亲和内弟而无怨无悔,要有何等的胸怀才可以做得到。
谢延信简陋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这一切不太“般配”的是老岳母屋里崭新的暖气片。让老人吃饱穿暖是他的头等大事,这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在他的眼里或许是最高要求。[全文]
#####10-#####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虽然脑出血后遗症影响了老谢的记忆,他还是能背诵出《纪念白求恩》中的句子。“我年轻时会背毛主席的很多著作,老三篇等等。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毛主席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教会我怎么做人。”
谢延信这番“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毛主席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教会我怎么做人”,的话语,让我们从中窥见到谢延信大孝至爱、33年如一日恪守孝道、倾情照顾亡妻亲人的精神寄托。正是这种精神寄托,才激励他用自己的爱心、良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承担起照顾亡妻瘫痪在床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和呆傻妻弟的责任,把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了这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幸福和健康,践行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成就了他“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全文]
#####11-#####
新华网网民“马尾松”发帖说,一位平民百姓,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有一颗火热的心。三十三年如一日,支撑一个苦难的家。有老有少,有病有残,一个傻儿望着天,谁人见了也会怨。三十三年的光阴,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有勤劳和良心,勤劳换来了幸福,良心换来了快乐。
还有网民发帖说,老谢是个好人,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为社会稳定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是我们的榜样,值得宣传。
人民网网民“止木”将老谢的事迹总结为:谢延信的孝爱是宽泛之爱,是深厚之爱,是诚信之爱,是达观之爱。
新华网一网民是哭着看完这篇文章的。他说,心里只有一句话想对老谢说:老谢,苦日子总有一天会到头,希望你坚持下去,甜美的日子在后面等待着你。愿你后半生会有一段甜美的日子……
[全文]#####12-#####
#####13-#####
“一辈传一辈,不教自己会”林秀贞谢延信共话孝道
一个是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六位孤寡老人的“党员闺女”,一个是一诺至孝三十载、照顾亡妻父母和呆傻妻弟的“中原孝贤”——林秀贞与谢延信,两个真诚善良的人相逢在《新闻会客厅》,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真谛,为初春的北京平添了一份暖意。
林秀贞对谢延信三十二年坚守承诺、信守孝道的善举非常感动。她说,我理解你,我们都是农民,知道农民的苦。我想起了母亲说过的话,人生一世有两个父母,生下来有你亲生父母,女儿嫁到婆家,公婆又是一层父母,对于男人来讲,结婚后丈人丈母又是一层父母。谢师傅很不容易地赡养了亡妻的父母,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谈到三十多年行孝到底图个什么的时候,谢延信说,图的就是“说到能做到”。林秀贞则说她图的是“孤寡老人不孤”,老有所养。两位老人家对现在的晚年生活都感到很幸福和欣慰。“一辈传一辈,不教自己会”,林秀贞自豪地说,自己孝敬老人的爱心接力棒传给了儿女,他们现在也像母亲那样尊老敬老。[详细] [评论]#####14-##########15-##########16-#####
#####17-center#####中央党校专家曾业松谈“‘县官培训为新农村建设铺路”
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近日圆满结束。2月8日下午2:00,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先锋论坛”邀请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曾业松以“‘县官培训为新农村建设铺路”为题进行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全文]
嘉宾简介:
曾业松
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20多年来,曾业松潜心探讨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深入1360多个市县调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和参考建议。围绕三农问题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新农论》、《让耕者有其利》。
<嘉宾文集 >
访谈实录更多访谈请进入先锋论坛#####18-#####
#####19-#####
“瓜乡长”·“瘦乡长”·“克孜乡长”
这一天,新疆岳普湖县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气温骤降到零下七八摄氏度。吃过早饭,姜英把碗一放就往地里赶:“阿亚克色也克村新建的温室大棚还没有加防寒膜呢!”到了地里,姜英指导乡亲们将一座座大棚盖上防寒膜,并亲自检查边边角角是否走风漏气。已是正午,乡亲们劝她垫垫肚子再干。她谢绝了――这样的天气,如果压不严实,一个棚就全瞎了。[全文] [时代先锋]#####20-#####
#####21-#####
土家山寨的白衣使者
田蕊出生在马福村,村里出门是山,交通不便。村民生了病,常常因为缺医少药、山高路远而错失救治良机。初中毕业时,田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医。3年后,她主动放弃在县城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村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全文] [劳动者之歌] #####22-#####
#####23-#####
刘家祁:我参加了湘江战役
为掩护中央红军后续部队安全渡江,红军展开了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1934年12月1日3时,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布下围堵红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连续苦战数日,12月2日到达湘江时,发现湘江两岸敌人已经封锁了渡口。[全文] [长征专题]#####24-#####一周党史人物文章排行榜
→ 毛岸英与毛岸青去苏联前后 来源:《党史纵览》关注指数:
→ 毛泽东决策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前前后后
在纪念堂南门出口,老谢又买了两串印着毛主席像的挂饰,一串准备挂在家里,另一串带给女儿。“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虽然脑出血后遗症影响了老谢的记忆,他还是能背诵出《纪念白求恩》中的句子。“我年轻时会背毛主席的很多著作,老三篇等等。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毛主席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教会我怎么做人。”专题大孝至爱――倾情照顾亡妻亲人的煤矿工人谢延信
访谈记者讲述谢延信事迹报道背后的故事 头条 中原孝贤谢延信北京游记 观察 林秀贞谢延信共话孝道 访谈 专家曾业松谈“‘县官培训为新农村建设铺路” 人物文章排行榜 毛岸英与毛岸青去苏联前后
点我订阅
“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河南矿工谢延信始终认为自己30多年来照顾亡妻父母和呆傻妻弟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30多年的“平常事情”却在今天带给他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带着一个心愿,一份感激,一点自豪,还有满腔的激动,谢延信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走出河南,第一次来到了北京。
老谢第一次坐火车,一宿都没睡着?,可第二天仍然起得很早。他告诉记者,最想去的地方是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54岁的老谢和他大多数同辈人一样,对天安门和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感情。家中一角悬挂的毛主席画像是他的精神寄托,到北京看毛主席是他从小就有的心愿。由于周一毛主席纪念堂不开放参观,老谢的圆梦之旅分成了两部分,第一天先看天安门,第二天再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全文]
谢延信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话不多。因为几次脑出血,很多事情他都记不清了,对于我们的问题他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说不好”。
虽然话不多,采访的几天里谢延信的脸上总是挂着憨直的笑容,笑容里是朴实和亲切。
邻居和同事们说老谢就是这样的人,每天都是笑呵呵的。我相信这是真的,这应该就是谢延信处世的态度。
30多年里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去世后撒手丢下的双亲和内弟而无怨无悔,要有何等的胸怀才可以做得到。
谢延信简陋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这一切不太“般配”的是老岳母屋里崭新的暖气片。让老人吃饱穿暖是他的头等大事,这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在他的眼里或许是最高要求。[全文]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虽然脑出血后遗症影响了老谢的记忆,他还是能背诵出《纪念白求恩》中的句子。“我年轻时会背毛主席的很多著作,老三篇等等。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毛主席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教会我怎么做人。”
谢延信这番“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毛主席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教会我怎么做人”,的话语,让我们从中窥见到谢延信大孝至爱、33年如一日恪守孝道、倾情照顾亡妻亲人的精神寄托。正是这种精神寄托,才激励他用自己的爱心、良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承担起照顾亡妻瘫痪在床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和呆傻妻弟的责任,把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了这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幸福和健康,践行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成就了他“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全文]
新华网网民“马尾松”发帖说,一位平民百姓,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有一颗火热的心。三十三年如一日,支撑一个苦难的家。有老有少,有病有残,一个傻儿望着天,谁人见了也会怨。三十三年的光阴,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有勤劳和良心,勤劳换来了幸福,良心换来了快乐。
还有网民发帖说,老谢是个好人,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为社会稳定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是我们的榜样,值得宣传。
人民网网民“止木”将老谢的事迹总结为:谢延信的孝爱是宽泛之爱,是深厚之爱,是诚信之爱,是达观之爱。
新华网一网民是哭着看完这篇文章的。他说,心里只有一句话想对老谢说:老谢,苦日子总有一天会到头,希望你坚持下去,甜美的日子在后面等待着你。愿你后半生会有一段甜美的日子……
[全文]
“一辈传一辈,不教自己会”林秀贞谢延信共话孝道
一个是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六位孤寡老人的“党员闺女”,一个是一诺至孝三十载、照顾亡妻父母和呆傻妻弟的“中原孝贤”——林秀贞与谢延信,两个真诚善良的人相逢在《新闻会客厅》,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真谛,为初春的北京平添了一份暖意。
林秀贞对谢延信三十二年坚守承诺、信守孝道的善举非常感动。她说,我理解你,我们都是农民,知道农民的苦。我想起了母亲说过的话,人生一世有两个父母,生下来有你亲生父母,女儿嫁到婆家,公婆又是一层父母,对于男人来讲,结婚后丈人丈母又是一层父母。谢师傅很不容易地赡养了亡妻的父母,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谈到三十多年行孝到底图个什么的时候,谢延信说,图的就是“说到能做到”。林秀贞则说她图的是“孤寡老人不孤”,老有所养。两位老人家对现在的晚年生活都感到很幸福和欣慰。“一辈传一辈,不教自己会”,林秀贞自豪地说,自己孝敬老人的爱心接力棒传给了儿女,他们现在也像母亲那样尊老敬老。[详细] [评论]
中央党校专家曾业松谈“‘县官培训为新农村建设铺路”
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近日圆满结束。2月8日下午2:00,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先锋论坛”邀请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曾业松以“‘县官培训为新农村建设铺路”为题进行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全文]
嘉宾简介:
曾业松
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20多年来,曾业松潜心探讨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深入1360多个市县调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和参考建议。围绕三农问题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新农论》、《让耕者有其利》。
<嘉宾文集 >
访谈实录更多访谈请进入先锋论坛
“瓜乡长”·“瘦乡长”·“克孜乡长”
这一天,新疆岳普湖县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气温骤降到零下七八摄氏度。吃过早饭,姜英把碗一放就往地里赶:“阿亚克色也克村新建的温室大棚还没有加防寒膜呢!”到了地里,姜英指导乡亲们将一座座大棚盖上防寒膜,并亲自检查边边角角是否走风漏气。已是正午,乡亲们劝她垫垫肚子再干。她谢绝了――这样的天气,如果压不严实,一个棚就全瞎了。[全文] [时代先锋]
土家山寨的白衣使者
田蕊出生在马福村,村里出门是山,交通不便。村民生了病,常常因为缺医少药、山高路远而错失救治良机。初中毕业时,田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医。3年后,她主动放弃在县城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村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全文] [劳动者之歌]
刘家祁:我参加了湘江战役
为掩护中央红军后续部队安全渡江,红军展开了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1934年12月1日3时,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布下围堵红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连续苦战数日,12月2日到达湘江时,发现湘江两岸敌人已经封锁了渡口。[全文] [长征专题]
一周党史人物文章排行榜
→ 毛岸英与毛岸青去苏联前后 来源:《党史纵览》关注指数:
→ 毛泽东决策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前前后后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