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年龄仅33岁的天治基金基金经理余明元,已算得上是证券市场的一位“老江湖”。曾拜师有“常青树”之称的江作良先生,当过券商研究员和自营“操盘手”。
江作良是自己投资生涯的第一任老师
“素有证券常青树之称,现任易方达基金的基金经理江作良先生,是我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任老师。
调研公司爱和底层员工“聊天”
“从上市公司高层那里,有时候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价值的信息,可能来自于一名普通的工人。”余经理告诉记者。
他回忆说,我们在2005年操作过一只非常成功的股票———航天电器,买入这只股票,对我所操盘的基金净值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是在16元一线建仓的,半年后,这只股票就涨得翻倍了。“在2006年的股市行情中,想抓住一只能翻倍的股票不算太困难。但在2005年,这种业绩的取得实在是觉得不太容易。”他补充说。
余经理告诉记者,自己2005年股改启动前,到这家位于贵州的工厂去交流,在和公司领导交流后,趁着公司高层不注意“溜”进了生产厂区。在现场看到现场一片忙碌。在一位工人休息间歇期,我一把拉住他,开始打听公司经营状况。结果,从该员工口中得到了令我意外的信息,公司订单多得简直做不完了,为了完成客户的订单,工人由2班倒变成了3班倒,连夜奋战。接着,又和销售公司人员进行交流,也得到了类似的答复,这让我确认这家公司太有价值了,回来之后,就开始大量吃货。“作为基金经理对重点关注的上市公司,一定要做草根研究,这样会比较准确些。虽身为基金经理,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上市公司不一定买基金经理的账,也会受到阻力;得到不少信息,也很局限。从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再通过熟人关系联系到内部普通员工获得印证,这才能让我放心。” 余经理感叹说站在巨人肩上买股票
余经理表示,“我喜欢站在巨人的肩上选股票、买股票。”他解释说,“自己从业证券行业有67年,已有甄别是非的判断力。因此,在此基础上,我有一个投资习惯,就是身边有一圈投资技艺高的业内朋友,一有空就会和业内朋友交流。在某一时段,也喜欢让要好的朋友帮自己洗洗脑,清醒一下。”“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业和个股都有清醒的认识。和身边的投资高手交流后,可从中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和经验,让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