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李艳秋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旅游高峰,上海有关管理部门将“沪人文明出游”作为主要工作方向。据报道,上海旅委及旅行社已着手为即将出行的出境游客提供培训、举办出境游礼仪讲座班,并发放“旅游文明”小册子,倡导市民“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人”。
中国公民在海外旅游时的“不拘小节”一度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其“标志性行为”包括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争先恐后等。香港迪斯尼开园时曾出现内地游客“想拉就拉、想脱就脱、想躺就躺”等一系列不雅镜头。而东南亚的不少旅游景点也曾特地贴出中文告示,如“不能在这里洗手”,“不能坐在大象和马的背上”等。在又一个出游高峰来临前,哪怕是“速成”一下相关礼仪也是必要的。
何谓礼仪?简而言之就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出游过程中的失礼,既有不知道礼仪常识的因素,也有知而未为的习惯养成问题。应该承认,有一部分社交礼仪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比如西式自助餐礼仪就包括公夹怎么用、取菜流程如何等。因此,上海旅委及旅行社在节前及时为出境游客提供专门的培训是十分有益的。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礼仪并不如此专业,而只是在于你有没有约束自己的意识。一位刚刚参加了出境游的上海游客,看到同行者有的在禁烟区吸烟,有的穿着睡衣跑来跑去聊天,有的一上飞机就把座椅往后调、全然不顾后座人的感受,有的在餐桌上看到海鲜美食就大呼小叫让同伴来共享……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说,礼仪修养仅仅在出游前“速成”一下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从日常小事做起,让它在生活细节中延续。
表面上看,旅游是个人化的行动,但从踏上旅途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很多行为其实就和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了。鉴于国人旅游文明意识的普遍薄弱,似乎只有在“家里”做好“规矩”,备足“功课”,出门在外才不致丢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