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春节将至,昨天南京博物院在40万件院藏中精心挑选了100余件吉祥题材的文物,以“和——福寿康宁·吉庆如意”为主题在南博新馆集体亮相。这其中的大部分文物都是首次亮相,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一席别致喜庆的文化大餐。
看看最早的猪型文物本次展览分为“吉祥文物”和“吉祥书画”两部分。今年春节是农历丁亥年,走进吉祥文物的展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件猪型黑陶罐,整个小罐塑成一只小猪的形状,小猪敦实的四肢是陶罐的4条腿,圆圆的身子就是罐身,后面还有一个卷卷的小尾巴。南京博物院专家向记者介绍,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将野猪驯化为家猪,考古发掘中常常能发现猪型文物。根据同位素测定,目前中国最早的猪型器具距今已经有7000年了。这件首次展出的文物是1993年在江苏高邮虬龙庄遗址出土的,是距今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使用的。听了专家介绍,再仔细看这件文物,果然发现它的嘴巴要比今天的猪更长,也许是当时驯化不久,还有些野猪的风采。皇帝家过年摆些啥?文物展厅中展示最多的是明清皇家节日器物,通俗点说就是住在紫禁城的皇帝家过年时候的摆设,瓷器、玉器、珐琅器一应俱全。这些皇家器物雍容华贵、色彩鲜艳,而且布满了寓意吉祥的花纹。比如布满蝙蝠纹的乾隆款粉彩官窑大瓷盘就是取“福”的谐音,据说这是过去紫禁城里过年时候拿出来摆瓜果的。而一件清末宫廷荷花钟只要到准点,原本含苞待放的荷花就会齐齐绽放,花蕊上站着的可爱“小孩”一边转动,一边弹奏出喜庆的音乐。南博专家介绍,这种荷花钟当时每逢过年都要摆出来,一圈皇子皇孙等着看开花,大受欢迎。明清古画再现古人年俗和皇家文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祥书画”展区,许多明清时代的画家将几百年前老百姓过年时的年俗活动仔细地描绘下来了。清代画家高桀的《岁朝图》描绘了大年初一,一家人给爷爷奶奶拜年:成年儿孙们一一过来毕恭毕敬地叩首作揖,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胆小地躲在大人后面不肯出来,胆大的早就围着老人家闹成一团,阖家团圆的气氛连记者都被感染了。清代另一个画家稽燧的《人物年景图》则描绘了大年初一人们走出家门相互拜年的细节,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带着虎头帽的小不点给一位老者拜年后,老人家拿出一大吊铜钱给小孩做压岁钱,小孩高兴地去接,每个人忍俊不禁之余都不免有些担心:这么一大吊钱,小不点是否拿得动?这些数百年前的绘画中表现的一些年俗如今早已消失了。比如一幅《戏枣图》描绘了一种企盼早春的戏枣老游戏,但现在早已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春节文博美术新展览
您想过一个有文化的春节吗?那就带上家人到本市的博物馆、美术馆逛逛吧。记者现在就帮您搜罗一下春节期间各大文博美术场馆推出的全新展览。南京博物院:《和:福寿康宁·吉庆如意——南京博物院藏吉祥文物书画展》江苏省美术馆:《感悟生活2006江苏省美术馆艺术家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迎新年书画展》南京市博物馆:《江南春早——钱松书画精品展》南京市美术馆:《火红的年代——民间收藏新年画·宣传画展》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