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国服并不是要将现代人打扮成古人。国服的设计应体现华夏文化理念与精神,同时不乏时尚和个性化,加入多元设计因素未尝不可。
“服饰之事虽微,然而属历代礼仪典制之所系。”这是台湾学者王关仕写在《仪礼服饰考辨》序言中的话。从历史上看,服饰制度就与礼仪典制结合在一起,服饰也始终作为礼仪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历史上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制度发达,各种礼仪规定通过同样发达的服装文化得以集中体现。
夏商时期,开始建立礼制,与这些礼仪活动相对应,便出现了各种冠服制度,如祭祀时着祭服、朝会时着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到了周代,冠服制度随着周礼的成熟逐步完善,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为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
孔子以为服饰要合乎“礼”的要求,只有着装适度才能体现出社会制度的有序和自身的修养,也才能符合社会规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很难称得上是翩翩君子。
历史发展到现在,我们的传统礼仪断裂了,随之断裂的还有我们的服饰文化。服饰是民族的符号和标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弘扬本民族礼仪文化的努力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一场关于传统礼仪重塑的讨论中不能没有服饰礼仪。
国服形象众口难调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长衫,印度有纱丽,中国有什么呢?我们的国服是什么?
2006年3月17日,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以“和谐·时尚·国服”为主题,邀请海内外专家为中国国服寻找答案。在学界,像这样关于国服的探讨越来越热闹。
服装节前夕,东华大学举办了全国首次服装院校“我心中的国服”方案设计邀请赛。不过,在年轻的大学生服装设计师眼中,国服是时尚的,与我们想象中的旗袍、中山装大相径庭。东华大学的杨以雄教授对此却是肯定的,“设计国服并不是要将现代人打扮成古人。国服的设计应体现华夏文化理念与精神,同时不乏时尚和个性化,加入多元设计因素未尝不可。”
事实上,“我心中的国服”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种国服形象。
1 2 3 4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