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5日电(记者刘浦泉)北京市努力建设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控制水平。
据北京市工商局局长、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主任张志宽介绍,北京市已连续五年将食品安全监控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作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标。
从2002年起,北京市建立了流通领域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对37类重点食品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标准准入、协议准入、食品备案、索证索票,在食品市场交易环节实施统一检测、全程追溯、信用监管、综合执法,在食品退出市场环节实施协议退出、强制退出、限期追回、无害化处理等,有效控制食品在流通领域的全过程。全市21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与大型现代化屠宰企业和无公害蔬菜基地签订了定向经营协议,378家零售市场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批零挂钩”协议,近6万种进京销售的食品依法进行了准入备案。
北京市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的科学评估、市场准入、监测与监督抽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归集发布和日常监督协调六项机制,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监测抽查结果予以科学评估、综合执法、统一发布。市财政每年拨付经费6000万元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每年监测食品样本10万个。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经营者一律录入全市43个部门联网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和食品安全信用监督管理系统,使其投资等行为受到多部门限制。近4年来,北京市共对172个批次、3357种危害较大的不合格食品采取了下架措施,有29家企业因多次检出不合格食品被强制退出北京市场。
北京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密切关注国内外食品安全动态,建成了覆盖内部综合业务网、北京市政务专网、互联网和移动执法网等四个网络,以及包括日常监管、信息发布、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等功能模块的首都食品安全监控系统,还在100个蔬菜生产基地和企业应用了IC卡和条形码追溯系统。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