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讯手段高科技化和普及化,手机用户剧增,而短信既成为平时亲友联系的便捷载体,亦成了节令祝福的优秀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过年期间,全国拜年短信量达120亿条。按每条短信0.1元计算,仅一个春节还给运营商创造了12亿元的红利。
但120亿条短信中,却大多相同,相近或相似。这不仅是专业写手迎合公众,刻苦提炼的结晶,也不仅仅有关方面强力推荐的结果,更多的则源于公众习惯于从众和惰情。笔者就有这样的经历。最初几年,节令的祝福语往往是独出机抒,后来则慢慢习惯了抄袭,或者干脆将别人发来的段子直接转发出去。
当然,对于如出一辙的短信,有些人开始了抵制。广州不少网友在新年来临之际发起了“抵制短信拜年运动”。在他们看来,短信拜年的确减轻了年味,有时甚至显得非常虚伪。尤其是一些看起来挺有趣的短信,都是转发别人的或者是从网站上抄来的。更有些人,连别人的署名都没删除,就转发过来,真不知道转了多少次手。真诚的问候,结果则变成了虚伪的矫情。
由于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凡事都想寻找捷径。手机短信群发、贺卡打印、电子邮件模版,使得大量实惠“廉价”的祝福成为可能。可这背后,也是公众创造力的缺失,懒于创新,习惯于人云亦云。
“郑重声名:此条短信不曾转发、不曾见过、包装质朴、情真意浓、原装正版、翻版必究、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猪年快乐!”我相信,这样一条打着独创、原装、正版的段子,说不定恰恰会成为最流行的段子。这恐怕正是我们乐不可支的悲哀之处。
|